白马拖缰
古时有一少年,每天为财主上山打柴。一日,他打柴回来,路遇老者索柴取暖,少年慨然施柴于老者,老者赠以纸马。并告诉少年:这是一匹神马,是当年唐僧取经时骑过的小白龙,有所求只需找到千年谷草让它吃下,立刻就能显灵。一个风雪之日,纸马吃下少年在山上白马寺中寻得的千年谷草后,变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柴而归。财主得知后,想将神马占为己有,便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了,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传说。至今在白马山仍可寻找此石,石形如铃,响声悦耳,而白马拖缰的那条沟至今寸草不生。
愚公移山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王屋山绝顶海拔.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禹凿石门
地名历史传说。位于阳城县东南2.5公里处。两山壁立如削,有斧凿痕迹,泽水从中流过,故名石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5公里晋、秦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咽喉。龙门、石门、孟门是黄河大峡谷中最为精彩的“三门奇观”,有“小三峡”之美誉。龙门,是中华民族第一次有意识、大规模与自然抗争伟大壮举的见证。相传,大禹历时四年凿开龙门山,使河水畅流无阻,东流入海,而水患消弭。世人为纪念大禹功绩,又称龙门为“禹门”。龙门附近,禹迹尚存。龙门,还是神话传说“鲤鱼跳龙门”的地方。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冲,年建起了铁索桥,年建起了公路桥、铁路桥。加之与这些桥梁配套的圆拱石桥、小半径高层引桥,新建的黄河跨径最长的斜拉桥——侯禹高速公路龙门大桥,俨然一座宏大的“桥梁博物馆”。黄河出龙门后,所经地势平坦,河面变宽,流速减慢,水中泥沙沉积,使河津境内形成大面积“湿地景观”。河津湿地保护区占地4万余亩,保护区内水草丰茂,野鸟纷飞,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仙境”。鲧,一个治水的英雄死了,但洪水并没有因为鲧的死而退却。肆虐的洪水,仍需要有人去降服。舜经过考察,举荐鲧的儿子禹去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禹带领自己的部下伯益、后稷等人对水势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采用疏导的方法对江、淮、河、汉等进行治理。同时,令民众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传说禹的足迹遍布四方,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其中,禹凿龙门更是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开凿龙门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工程之一。传说禹开凿的龙门有两个:一说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的龙门山,一说禹凿的龙门就是洛阳之南的龙门山。关于洛阳龙门为大禹所开凿的记载较多。洛阳龙门,又称伊阙。《水经注》说:“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汉书·沟洫志》也说:“昔大禹治水,山陵挡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洛阳龙门山为名副其实的石山,在坚硬的石山上开凿龙门,是否是操用简陋治水工具的大禹所为呢?这一点,今人有不少的异议。但《水经注》的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和《汉书》的作者、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记载决非凭空想像。至少可以认为大禹在这个地方确实疏导过水势,修整过河道。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写《左传》,离大禹治水的时代并不遥远。《左传》上记载了一段刘定公在洛阳发出的感慨:“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显然,春秋时期人们对大禹开凿龙门治理伊洛河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禹凿龙门、辟伊阙写下了数不清的赞美诗。唐代诗人成萼在《登圣善寺阁望龙门》诗中云:“高阁聊登望,遥分禹凿门。”另一位唐代诗人刘沧也有“城连伊水禹门近”的诗句。宋代寓居洛阳的大历史学家司马光留下“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的名句。明清时期,“龙门山色”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首,人们在赞美龙门风光的同时,更是赞美大禹的神功,如明代诗人吕维祺在以“龙门山色”为题的诗篇中,就曾发出“万世神功禹削凿”的感叹!也许大禹治水的传说有一个逐步夸大、神化的过程,最初大禹治水的传说集中在夏人活动的中心伊洛地区,但由于黄河大于伊水,伊水的传说就被挪到了黄河,黄河中的峡谷也得到了龙门的美名女娲补天
有人认为,传说中女娲补天的地方是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这里至今仍可见许多五彩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为,五彩石可能是女娲补天时所留,邵原镇因此被该协会确定为女娲补天神话之乡。简介女娲补天的传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为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女娲补天台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来源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如下史料:《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神鳌《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翻译: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原,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天圆地方众所周知,但为何是背地而不是背天呢?清琅琊王陨《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神农播种这故事追溯到盘古开天地之后,大地上粮食谷物贫乏,人们处于饥饿之中。炎帝就诞生在此时。他长大之后聪明过人,智慧超群,那时的天地封他为炎帝,也叫太阳神,即神农,即是农业神。神农少年时代,整个社会是个和睦的大家庭,采集来的野果大家分。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心情愉快。然而好景不长,出生的人口越来越多,食用禽兽与野果越来越少,饥饿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炎帝为了给大家找食物,奔波于荒郊野外。有一天,他偶然摘下几枝野草的穗子放在手中揉搓着,掉下许多小颗粒,炎帝便放在嘴里嚼嚼,味道挺不错。这次意外的发现使神农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他跑遍万水千山,尝遍百草果实。然后教大家如何采集,如何食用与收藏。神农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他却从不骄傲,而是默默地为大家分忧解难,重活脏活抢着干,还整天乐呵呵的!许多年过去了,人类从守猎时代带到了种植时代,人类最原始的种植业开始了。春耕播种时,大伙儿一块儿捣松土壤,然后播下种子,万物复苏,庄稼生长,农业丰收,人们共同分享着喜悦!神农为人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们解决了吃饭问题。神农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派凤凰衔着一枝九个头的谷穗飞过神农头顶,掉下谷粒,神农拾起种在田间。这种谷物颗粒大,味道甘美,吃了后,可以长生不老,神农吃了活了几千岁。一先晋传说
1、蚩尤治铁对于晋城市而言,归属晋国之前沿属传说阶段。由此上溯,将视野放到整个泽州,才足读懂自己的前半部文明史(旧中国而不仅点及各县)。炎帝、黄帝从关中共同向东发展,黄帝族治汾河北上,然后东出太行;炎帝族沿黄河东出,然后北上太行。遭遇向西发展至晋冀豫交界地区的九黎部落,双方发生军事冲突。这是部落融合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注定要有一方为历史的进步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炎黄联合战败九黎并擒杀其首领蚩尤。传说蚩尤于晋城发明冶铁技术,锻造农具兵器。冶铁始于春秋,但这个传说除可说明晋城冶铁之早,足证斯土斯民还是蛮敬重蚩尤的。从“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的记述来看,蚩尤在东夷上下具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甚或以为华夏族初为炎、黄、蚩三族融合面民,蚩尤应与炎黄并称“中华三祖”。笔者深表同情与支持。不过胜王败寇,民族心理恐怕难以接受。何况此例一开,四祖、五祖、六祖的都会找上门来,不可收拾。——传闻某老永垂,多有领着孩子来争“郭夫人”的名份的,怎么会给呢?
2、炎帝故国当初炎帝族不敌能征惯战的九黎,向黄帝求援,建立了以黄帝为首领的炎黄联盟,或者说黄帝趁机吞并炎帝族,这便是华夏族的“基因”。近年在高平、长子、长治一带发现了丰富的炎帝族活动遗迹,如羊头山上的神农城、五谷畦和高平庄里的炎帝陵。炎帝族长于农耕,在此尝百谷、兴农事合乎情理。《府志.杂著》载《羊头山新记》云,“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炎帝陵最闻者位于湖南,江泽民亲题三字,酃县改为“炎陵县”。设若炎帝族一支徒于湖南时,炎黄早已融合,炎帝族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存在,即使还有号为“炎帝”的首领,也仅是拉大旗而已。在这一种可能之处,合理的解释应是炎帝族后人奉祖以祀。“舜耕历山”就是这种情况,舜部后人四方散布,遂到处有舜的传说。炎帝族迁徒之处,也应当多少不一地留下炎帝的“遗迹”与传说。
3、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为太行山三大神话,尽展民族精神,皆结缘于泽州。太行王屋其名迄今,为愚公之乡。炎帝之妇游于东海淹死,遂化为精卫鸟,衔西册木石去填东海。西山即长子、高平、沁水交界这发鸠山。高平羊头山亦有“衔木处”。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本不似前二可考正源,其传说地遂多多矣。晋城亦有一处,浮山“北谷有娲皇窟,中空如囊,传为炼石补天处。”宋人崔公度因有《感山赋》,并还由这文章混得一官半职。
4、舜耕历山至原始社会末斯尧、舜、禹三代,虽文献不足,但大致可信。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晋城均属“帝都畿内”。《禹贡》划天下为九州,不过一种大略的地理区划而已。似今所谓“长河片”,实际上并没有一位什么“片长”来领导全域。大禹治水是这一时期的天字第一号大事,泽州自非重点,奔波留迹或然。对泽州而言,较重要的传说当为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了。那蒲坂虽不太远,想舜日理万机,怎会常来渔耕?未人政前乃“东夷之人”,以鲁之历山为是。至于天下有历山必有舜迹,显为舜部后人徒居后,命名了许多历山,衍生出无数故事。晋城以一座文庙就演绎得千古流传的“孔子回车”,何况又早出辽远的舜呢?
5、桀居“高都、桀居高都高都”夏只是作为各部落的盟主,其域并不甚广,主要为豫西北到晋西南一带。从吴起所言“夏王之国,左天门之险,右天峪之阳,卢泽在其北,伊洛出其南”约略可见。《县志》引曰“夏桀居天门”,“桀始迁于垂”。“天门”即盛名之天井关,“垂”即高都垂棘山。垂棘洞产生垂棘玉,后人刻有“夏桀王迁都处”。桀之所以离开统治重心临此,当然只能是成汤伐夏败退中的一处据点而已。
6、汤祷桑林、殷商五迁其都,多在豫北太行山前,一年在山西河津。可知泽州必仍“帝畿之内”。相传成汤时曾七年大旱,祈雨不至,汤纵身蹈火,大雨沛下。河南偃师有“桑林”之地,当为祷雨正传。但各地传说繁衍。伊侯山即以伊尹曾有汤王桑林祈雨路经而得名(别说伊尹生于此),有伊侯庙和汤王祠。《府志.古迹》云,“桑林在城北伊侯山,程明道遗书泽州北望有桑林,”又于阳城县云,“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桑林大获皆汤之乐。”可见均为附会。但其传说及广建汤王庙的深层原因却是晋城十年九旱,常望云霓。尤其“元皇庆年间大旱,诏天下立成汤庙,随时祈祷。”更使晋城汤王庙达数十年之盛。
7、箕子创棋、殷末名臣箕子放逐陵川,于棋子山发明围棋,迹近史实,决非随处“烂河”传说可比。大略放逐或隐居的心情浸透了黑白世界,这“手谈”倒是蛮适合隐士的。另一方面,围棋又布满了太多的陷井与蒙面大汉,不是曾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智者,但靠卧观天象的隐士决难凭空创出。箕子具备这两种身份,他的专利应当支持。
8、穆王博局、西周政治中心西移,上党一带炎帝族后人早已破落,“盖以国小无纲纪礼法而民俗鄙陋颇同夷狄,然以火王犹知尚赤,故谓‘赤狄。”——不读这《羊头山新记》,真想不到上党地区的“赤狄”竟如此显赫的渊源!位于“四塞之国”,终于落伍太远,唯余“尚赤”这一炎帝族本色。味之涩如十九世纪的大清帝国。赤狄各支不相统属,晋城一支称“铎翟(通“狄”)。周穆天子性爱游山玩水,最远曾至瑶池,与西王母是恋爱着的了。“瑶池阿母绮窗开......穆王何事不重来?’痴痴相望。——此番出行,路线为由洛阳上晋城到太原再出塞折西,也就是说,我们的太洛公路走向,那时已是一条大道了。据《府志》,穆王五十五年,“命驾入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迳绝翟道,升开太行。”过天井关,“井周有井伯,穆天子与井公博。”虽然胜负不得而知,但能够始则棋逢对手,终而人对缘份,这都是宫内“寡人”所难体味的,不虚此行。晋城市拥有炎帝陵与棋子山两块“圣地”,想一想十数亿炎黄子孙与上亿棋迷,这是多么富饶的旅游金矿!笔者虽然忍痛将历山与舜分开,但它不仅自然风光奇秀,还有距1.6--2.4万年国内外闻名的下川古人类文化遗址,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富矿。仅此可见,晋城市发展旅游业,前景不可限量二战国风云
9、文公霸业,高都入晋入晋年代,《县志》大略曰“春秋中”,《府志云“春秋时铎翟所居,及士会灭之而后入晋。”《史记》亦云景公七年(前)。“晋使隋会灭赤狄”。长治一带无疑此时入晋,但赤狄各支既然兴灭不一,高都近晋,应当略早。晋献公时国力初盛,影响已及。五年(前)伐骊戎,得骊姬姐妹,双纳宠宫。可见阳城出美女,自古已然。文公二年(前),“襄王避昭叔之难,晋文公纳王。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翟,以求东道。”此时高都一带尚为翟戎所据,所谓“东道”大略即今晋韩公路走向。文公勤王不仅始振霸声,而且得襄王之赐,始启南阳(今沁阳一带)。是冬即取原国(济源西北),拓开了本土至南阳的通道。为求唇齿相依,河山共固,下一步必然要打高都获泽的主意。《吕氏春秋》载“襄王二十八前(前)晋侯西伐巴蜀(今汾阳),迁巴子于高都。”这便是巴子城、巴公的来历。此时为晋襄公四年。由是而观,高都入晋当在前——前年间,推测应在文公时。至春秋末期,泽州地面大略为高都、获泽、端氏、泫氏四邑。
10、三家分晋,高都属魏前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晋公成为附庸,仅有绛、曲沃二城。前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前年,三家灭晋,迁晋公子端氏。——三晋突起,揭开了战国时代的扉页。高都先属魏,继易韩,再归魏,后秦取,终入秦,风起云涌五部曲,恰好紧扣战国时代的五个主题。东齐西秦,北燕南楚,七雄逐鹿,良禽择木。魏文侯(前——前在位)任用李悝变法,首先强盛起来。当时外有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才济济,脾睨六国。魏首先强大是战国时期的第一个主题。这一时期三晋之间亦互有攻伐,上党地区成为三方力量消长的要地,正式走到了历史的前台。据《史记正义》,上党版图瓜分基本稳定之后的格局是:“赵得沁、仪(今和顺)二州之地,韩犹有潞州及泽州之半,半属赵、魏。”高都为魏县。——晋首置郡县,但互不统属,以边地置郡,内地置县。故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赏。高都置县,言魏确凿,言晋待考,总之要先于所谓“秦置”。
11、魏韩易地,高都归韩三晋历经六卿分祁氏、羊舌氏,四卿分范氏、中行氏、三卿分知氏,分晋,又大举攻掠别国,故其疆域多犬交错。赵有山西中北、河北西南部,尚较连贯。而韩有山西东南、河南中西部,魏有山西西南、河南东北部,之间便扭作“X”形。为使两大片国土较为成块并取得较便利的联系通道,魏韩达成了交换部分土地的协议,即以魏之上党部易韩之南阳部。周认为这场交易于已不利,以利害说动楚赵,出兵止易。但易地“整形”既然于韩魏双方自利,过后还是很快做到了交割。这样,高都、获泽二县又归韩国。韩有上党,魏有南阳,各自成块,便于管理。然而,局部的改善难以补救两国国土根本性的缺陷。韩两块国土相隔,魏仅以垣曲——济源一线相系,是以日后秦能轻取魏之河东,韩之上党。虽然易地“年月莫考”,推测应在魏惠王时。魏历文侯,武侯至惠王,国力达到极盛。惠王迁都大梁,自对联络安邑老窝的通道格外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白癜风治疗的较好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