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徜徉于此,回荡串串叮当,马蹄“嗒嗒”;
有一个地方,昔日繁华,城内车水马龙,城外金戈铁马;
有一个地方,千年村落,古建濒临绝境,村民不甘梦一场。
今日山西新闻网记者带您透过厚重历史,走过千年长廊,去聆听大周的苦苦乡愁......
大周村位于高平市西南20公里处,隶属高平市马村镇,原名周纂镇,名字取自年余前曾驻扎在此的北周大将杨纂。村内武氏家谱《周纂纪略》记载:“后周时,曾遣大将杨纂以镇此地,因以为名焉。”这里层山环抱,南与“九州针都”泽州大阳接壤。
大周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极具特色,特别是历经宋、元、明、清后,形成了自然、独特、多元的地方文化。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古城堡、民宅、商院、古塔、古桥、古地道、古寺庙等古建筑群和“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乃珍贵罕见的千年古村落。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村落建筑群之一,大周现存古寺庙20余处,明清及民国时期民宅院落多达60余处,国宝级文物单位多达16个。其古建筑数量之居,保存完整与精美,在山西乃至整个中国来讲,实属罕见。年12月被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年5月以资圣寺、汤王庙、元帝阁等为代表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3月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也是高平市唯一一个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
观音阁、武家大院、义孝塔凌向楠/摄
古战遗风——男儿志兮天下事
大周古村的西城门楼,苍劲有力的周纂镇三个大字镌刻其上。这座古老的城墙厚达10余米,历经炮火轰击而不倒。古战场的喊杀声回荡在苍穹之下,气势如虹,不禁让人想起唐朝王翰的名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城墙凌向楠/摄
北宋时期金国觊觎中原,北宋人民为抵御外敌,自动组织起来,挖掘地道阻截女真。这就是如今全国非常独特、罕见的长达千余米,蜿蜒如盘龙的宋朝古地道。该地道工程庞大,四通八达贯穿全村。地道三层相互连接,里面设置丰富多样,有土炕供人休息,有灶台供人做饭,有水井供雨水储存。设置机关包括有陷井和迷阵,武器有矛和刀,窄处仅容一人弯腰而过,宽处却豁然开朗,结构纷繁复杂,防火防水等设施一应俱全,上面大下面小,易守难攻,为军队埋伏其袭、躲避战乱的极佳场所。地道两边每隔几米就会有一个凿出的小洞,是放灯用的灯台。在地道的墙壁上,依稀可辨当时的文字,“戊辰,致和元年”,结合地道内的文字记载和可考察的史料,更有力地验证了地道大概建于宋徽宗时期的准确性。
整个地道走完要经过半个小时,从地道爬上来的那一刻你会觉得,一个小小的井口下面,隐藏着的是一个大大的世界。整个地道工程量之巨大,设计之精巧,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先人的勤劳与智慧。而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完成,还是个未解之谜。如果你是拥有英雄主义雄战沙场情怀的人,如果你是对古人建筑智慧拥有无穷大好奇心的人,如果你拥有勇敢的探险精神,大周古地道值得你来亲自穿越。
地道内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素材
大周古文物众多,北魏郭翻将军的墓志铭为其代表。其铭于北魏正光二年,公元年勒石,为正方形,上述“君其挺睿,孝性自衷,形之往矣,声德芳崇”,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千年古刹——影堂香火长相续
村中庙宇众多,古时有”七十二全神庙”之说。相传,赵匡胤上高平关取高老鹞人头时,曾经过此地,当地居民热情款待,并修迎圣桥一座,保存至今。赵匡胤称帝后,感怀于村民的热情款待,特降旨恩准大周村大修佛庙。虽在近代折损大半,仍有20余座古寺庙坐落其间,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为村中央的资圣寺。占地面积平方米,其中毗卢殿为北魏时期所建,为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庙宇之一。其采用的一斗三升古式是研究北魏时期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屋顶采用单檐歇山筒瓦,出檐深远,举折平缓,虽经历千年风雨,出檐挑仍有2米。屋脊上的瓦饰与脊兽仍留存宋代翻修原件,为中国琉璃艺术的瑰宝。
资圣寺凌向楠/摄
院内的元代石碑记载有中国境内最古老的的合同文书。另有元代造像佛碑一块,保存大体完好,碑文已不存,但佛像精美,形神兼备。
元代石碑凌向楠/摄
位于资圣寺北侧的汤王庙古朴典雅,两地长廊完整依旧,依稀可见当年香火的鼎盛。殿内顶梁为水浸木质,取自在水中浸泡百年之树木,坚硬程度堪比金铁。“西周的堂,大周的梁,东周的好台没有后墙。”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老百姓朗朗上口。院内石龟碑座,沧桑依旧,独自承受着千年来的风吹雨淋,屹然不动。
大周的梁凌向楠/摄
晋商不断发展,商人赚到钱后,往往回家置地建豪宅,以此光耀家族,是为“荣归故里”。延至清朝,晋东南地区的动乱逐渐平定,及至康熙年间,附近村寨里的居民常至大周村赶集,交换货物,拜神上香,热闹非凡,大周村此时规模宏大,制度完善,人人安居乐业,尽显欣欣向荣之景,被邻村夸为“金周纂”,诚泫南之巨镇也。
记住乡愁——村翁疑是古遗民
北宋时期村民自发组织修建地道是为防御,如今大周村民自发募捐是为保护。看着千年古村古建的日益损坏村民们着急,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想一时之策解一时之难。照片上是汤王庙左上方的屋顶,从发现破洞到向上申报已近一年,结果不是拖延就是不了了之,村民们只能用塑料隔板盖着破洞,让雨水不那么肆意冲刮下来。
红色塑料隔板将就堵着千年古庙的大洞凌向楠/摄
“虽然目前整体情况不太乐观,但我们村民风淳朴,凝聚力强,村民团结,向老百姓说明了情况要集资维护古建老百姓很支持。在年村委刚发出募捐倡议书短短二十天之内,就募集到了比预期超过十倍的募捐资金,高达60万余元。作为书记真的很感动,作为农民所拥有的微薄收入,挨家挨户所捐款几乎平均高达元,一个孤寡耄耋老人都拿出了50元来表示自己对家乡文物修护的支持。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大周村王有才书记现在对我讲起这些仍然激动不已。村民们团结,离不开村干部的模范带领。在大周村,存在一个这样特殊的组织——大周文物保护委员会,其由12位人均年龄达65周岁以上的退休老干部组成,它同募捐应运而生,职能是统一负责村民募捐财款的支出安排。说特殊,特殊在组织内成员在无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已任劳任怨积极效力近两年。
12位干部的办公小屋凌向楠/摄
此次到访,一直带领我参观介绍村内的71岁程裕生老师傅就是组织内成员之一,老人家为村中效力了一辈子,满腹经路历史知识丰厚,接待过各国使节、古建筑学家、北大学子还有像我这样的媒体记者,虽然说着不那么容易听得懂的普通话但是如果形容他是大周村的金牌导游我觉得也一点都不夸张。大周很大,从历史文化、古村建筑、民间传说程师傅可以给你说上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照片上扭头朝我笑正干活的这位是田师傅,今年72岁了,他也是委员会12位成员之一。他从发现患癌到如今已达四年,期间仍然坚守岗位。此次相见老人家精气神很好,希望他一直好。
工作中的田师傅凌向楠/摄
走在乡间,下午人逐渐多了起来,走在路上不时有村民问,是来投资的不?程师傅用方言答道,会有的!看着村落里被修坏的一些古建,程师傅流露出深深地惋惜,“着急啊,可是没办法啊,村民们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对于这么多的古建,这么大面积的地盘,乡亲们再支持终究还是凤毛麟角啊!”我在旁边跟老人家说,一定会好起来的,慢慢来,这么好的资源,一定会遇到赏识之人!
村庄没有城市的喧嚣,恰逢十月十乡亲们家家户户都是饺子,街坊邻里谁都认识谁,猫狗遍地跑,有的屋内简单吊起了现代的梁顶,但整体没改大变,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敢乱动,得好好护着。房子住着没毛病,冬暖夏凉舒服极了。但是都走了,我们慢慢都老了,老祖宗给留下的这些可怎么办哟。
淳朴的村民凌向楠/摄
千年古村未来路在何方?相信,相关部门都有所为,路就会在脚下。当徜徉在这一座座深宅大院里,品读诸如“马蹄圪洞、当铺圪洞”的巷名时,眼前似乎浮现出当年周纂镇车水马龙的繁华胜景,耳边犹回荡着串串叮当声和“嗒嗒”的马蹄声。恍如隔世的繁华之景不会曾是梦一场,凭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珍贵罕见的古朴建筑、美丽神奇的民间传说、还有义务劳动的风清气正,也终究不该是梦一场。
本平台原创山西新闻网记者凌向楠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s/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