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人文阳阿奏奇舞古镇续史话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1-3-24
程少为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05703.html

每一个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是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载体。它不仅留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文脉记忆、艺术创造和生活方式,而且凝结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读王怀中先生的新著《阳阿奏奇舞——古镇大阳史话》,让我们看到了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这座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看到了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看到了这座古镇如何经历了年的岁月,成为中国农耕历史和人文的经典。

  王怀中先生是著名的文史学者,多年从事地方史志研究编撰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出版了历史文化专著《上党史话》,开当代上党史研究的先河,后虽从政,却对地域历史文化的初心不改,更在退休之年,出版了《风雅大太行》、《山西关隘大观》等重要著作。如果说《上党史话》、《风雅大太行》等是从宏观的视野对上党、对太行山进行拓荒性研究的话,那么《阳阿奏奇舞——古镇大阳史话》则是从一个传统村镇的“细部”,进行缜密的考证和剖析,以确凿的史证、新颖的观点、流畅的文笔,把大阳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阳阿奏奇舞——古镇大阳史话》选择了从多视角、多侧面来写大阳古镇。诸如山川形胜、文化遗产、名门望族、音乐歌舞、商业经济等等,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堪称是一轴大阳历史文化的精致的画卷。值得欣喜的是,王怀中先生正是泽州县大阳镇人。他在这里出生、成长,对故乡始终充满着一种深情和挚爱。他在接受泽州文化的同时,也对这方地域的文化研究有着一种学术责任的担当。据我所知,多年之前,他就有了这个夙愿,并作了辛勤的资料搜集,大量的案头准备。因此可以说,这部书的写作,既是他对泽州文化的一份奉献,也是对乡梓古镇的一种宝贵的文化建设。

 基于情感上的天然契合,和对上党地域文化研究的特别   一是大阳古镇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名镇、名村是民俗的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标本。大阳古镇之“古”,作者的考证得出为西汉时阳阿侯国之地,并可上追春秋时代,并以源于这里的高蹈“阳阿奇舞”,证实大阳是中国历史上闻名的歌舞之乡,哺育出了杰出的美女舞蹈家赵飞燕。大阳古镇之“大”,亦属少有。“五里长街、七十二巷”,“户分五里,人居万家”,这是何等的规模?各式各样的宅第式建筑鳞次栉比,富丽堂皇,精雕细刻,交相辉映。其布局之工,营造之精,都蕴含着广博深邃的底蕴,是古老文化的历史见证。现存34万平方米的民居建筑群遗存,更为国内古所罕见,也为今天的文化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是大阳古镇文化所具有的传承脉络。大阳处于泽州与高平、沁水三县交会处,本属于僻远荆莽之地,文化气息微弱,生存是第一要务。先祖们筚路蓝缕,聚族成村;继之以宗法血缘为脉络,构建精神的家园。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从而有了孟家、张家、段家、裴家等名门望族。强化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道德激励,里巷弦歌,户户诵读。那琅琅的书声,伴随着平和的炊烟、虔敬的香火,在古镇上空一齐飘荡、升腾。于是有了“坐中一话即图经”的鼎盛文风,有了“一门七进士”的科甲联翩,仕官如林。仅是大阳一个镇子,在明清时就出了武状元1人、进士22人,举人73人,入仕者数百人。其中不乏尚书、布政使、监察御史等著名历史人物。这在全国是极其少有的。一个个硕儒、高官走出了大阳,走出家乡父老的视野,但他们的根还在故乡,还扎在曾经哺育他们的古镇中。他们把获得的恩宠和荣耀献给家乡,把金银财富捐输给家乡,把自己对同宗后辈的嘱托希冀赠给家乡,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他们坚韧顽强、变革自身的进取精神。作者通过对古镇“家”与“家族”的分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规律,勾画乡土中国农耕社会发展进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是大阳古镇文化所具有的人文旅游启示。大阳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建筑,以黛瓦、砖墙、长街、深巷、高院为表现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的装饰特点,都有着强烈的上党文化特色;作为山西民居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庙堂、古牌坊,以及别有深意的题额、楹联等,更令人赞叹不已。因其受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不矫饰,不做作,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外学者所推崇,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价值。它也契合了当今的旅游观念: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光,更要看文化。   四是大阳古镇文化对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借鉴作用。当下,全国都在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大阳古镇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念,值得借鉴。古代的大阳古镇布局合理,有着富于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曾被金代状元李俊民称作“客路傍春风色好”的“杏花村”,偌大的古镇与灵山秀水相抱相拥。它虽曾为“九州针都”,全国制针业的中心,工商业发达,依旧重山水,保林木,因地制宜,巧用本土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在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中,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而不至于“千村一面”,如何加强农村的文化培育和生态景观建设,大阳古镇可给人许多启示和借鉴。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文化生态遭到致命冲击,村民失去了固有的传统和家园的归属。一面在呼喊保护传统村落,一面又在大拆大建,“旧貌换新颜”。怪不得有人无可奈何地比喻说,古村落保护在与推土机赛跑。古镇大阳应当说是幸运的,它依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格局,至少具有传统特色的东西已被保护下来,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聚秀流芳看大阳。王怀中先生的《阳阿奏奇舞——古镇大阳史话》一书,以昔日大阳繁荣辉煌的实例,揭示了泽州古村镇的丰富内涵,体现了泽州文化的特有魅力,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保护与传承上,现代建筑风貌应与古村镇和谐一致,让人能看到历史气息的延续,文脉的传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8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