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培东专栏模教愚公移山深悟教学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1-9-11
得了白癜风好治吗 http://pf.39.net/bdfyy/
                          

模教《愚公移山》深悟教学

文/肖培东

      

:在“钱梦龙语文教学研讨会?新西湖笔会暨钱氏执教《愚公移山》35周年纪念活动”中,有幸模仿钱梦龙老师当年《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反思自己的三个教学片断,设想以钱梦龙老师的教学智慧,该会如何让学生“跳”进《愚公移山》的文本深处,如何捕捉课堂契机,启发诱导学生,如何抓住时机“曲问”去激发思考的兴趣。通过比较,切身感受到钱梦龙语文教学智慧,深悟了钱氏“三主”教育思想和导读教学艺术魅力,重新认识《愚公移山》之为里程碑式经典课例的真谛。

:钱梦龙;《愚公移山》;模教;教学智慧

          

35年前,钱梦龙老师在杭州西湖笔会上的一堂《愚公移山》轰动了全国语文界,他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语文教学思想,对中国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堂文言文阅读教学课,以学生自读为先导,以师生对话为核心,把文与道、文与言交融得如此自然熨帖,成了里程碑式的经典教例。年18日,“钱梦龙语文教学研讨会?新西湖笔会暨钱氏执教《愚公移山》35周年纪念活动”在福州金山中学举行,我有幸按照钱老师的教学设计去执教《愚公移山》一课以示纪念,对钱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以及他的《愚公移山》一课更有了深刻的理解。其中,几处同环节的镜头对比更成为了我自我反思和进修的重要内容。

一、如何帮助同学“跳”进文本深处?

肖培东镜头一:

师:同学们已经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亡以应”的“亡”为什么要读“无”?

师:哪个同学知道?

生:这是一个通假字,通“无”,解释成“没有”。意思是说,没话来回答了。

师:很好,现在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生:老师,“跳往助之”为什么要用“跳”?我觉得不好。

师:那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词才好呢?

生:我们一般都是说“前往助之”,我看就用“前往”。

师:同学们,你们谁能说说为什么我们的课文里要用‘跳’往?来,你说。

生:因为路远。(全场笑)

师:那你家离学校远吗?你平时去上学是不是也是跳着去的呢?

(生摇摇头,感觉到自己说的不对)

师:那你说,什么人,怎样年龄段的人特别喜欢跳跳地走路?

生:小孩子,儿童,“跳”写出了他的天真活泼。

钱梦龙镜头一: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

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教学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像钱梦龙老师那样让学生主动找疑并主动解疑,只要学生力所能及,答案绝不抛给。语文课就是教读课,就是教学生读书使之达到“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钱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或说“谁会解释这个字”,或说“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或说“查查字典”,都是很有耐心地等待学生思考讨论后再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也是依靠学生自己对字词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教师只是关键处或纠结点作一点必要的指点,这就是着眼于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按钱老的话说,即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就是帮助学生“能够自己读文章,能够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知识、积累语料、习得语感、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时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1]。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钱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一开场就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是穿针引线,随机点拨、鼓励,做好组织、引导和点化之事。“你们看,许多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不是都解决了吗?这说明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读懂这样的文章的。”钱梦龙老师这一环节的小结语更是精彩感人。课堂是无法复制的,我们能做的应该是是汲取并实践名家的教学理念。两个镜头里,学生的问题点完全不同,但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然后自己去努力解决。我的课堂里,一学生对“跳往助之”的“跳”有所质疑,认为“跳往”不如“前往”,这个问题在现场很让我吃惊,这已经不是文言文字词翻译疏通的问题,而是用语鉴别、理解和选择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类似钱梦龙老师镜头里的“本”字理解问题,都要求学生进入文本整体阅读后结合文意和生活观察去理解去评判。应该说,我当时的反应还是机敏的,应对还是得法的。“跳”出孩童的天真活泼后,我及时打住,因为后面在谈家人的支持时还可以再回到“跳”字上。如果是钱梦龙老师遇到这一“跳”问,他会怎么处理?钱老师在教鲁迅《故乡》时,也遇到过一个“横炮”式的问题:“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钱老师很沉着地问学生“你们看到过没有”,问学生“只有谁知道”,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到“闰土的见多识广”上,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们对闰土形象的感知,可谓“一石二鸟”。所以,我想,钱梦龙老师遇到这突如其来的“跳”问,一定会把这个问题再抛给全班同学。“同学们,你们来说说看,是用‘前往’好,还是用‘跳往’好?”这样就会激发全部同学的阅读兴趣,引发全班同学争议讨论,放得更开些,参与面就更广,争论就更热烈,对文本的阅读思考也就更深,不是“跳”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上,而是“跳”进《愚公移山》的文本深处,教学效果就更明显。

二、为何就不能是“七人”?

肖培东镜头二:

师:请你们计算一下,参加这次移山的一共有几人?

生:四人。

生:五人。

生:七人。

师:到底几个人?

生:七人。愚公,小孩,荷担者三夫,还有夸娥氏二子。

师: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如果把结局算进去,还真有七个人。看来,去移山的应该是五人了。那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钱梦龙镜头二:

师: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五个人。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率领了子孙去的。

这个镜头,是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一课中的经典处。计算移山人数,既是了解文章内容的需要(人少而移山,更见任务之艰巨),也是为了落实包括古汉语“主语省略”在内的文言常识。钱老师说:“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2]陈日亮老师认为:“钱氏导读法的精髓正是体现在他所说的‘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以养成学生‘自致其力,自致其知’的读书习惯。”不同于钱老师课堂教学的顺畅,我的教学在这一问下却遇到了波折,移山人数竟有四、五、七等三种不同答案,尤其这“七人”之说更是出乎意料,学生把最后背走二山的夸娥氏二子也列入其中。我当时只想快速地走到“五人”,就轻描淡写三步赶两步地荡开了。这自有公开课上对教学时间的担忧,更有自身思考力不足、应对不从容不自信的敷衍。如果钱梦龙老师遇到我的教学场景,他会怎么应对?王君老师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是钱梦龙语文教学的精华。这其中,应该包含着他智慧的教学生成艺术。在他的教学实录中,我们会不时地读到这样的提示:你们怎么知道的?三个什么样的子孙?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钱老师会追问学生“怎么”知道,会借助对文本已有内容的前后勾连,会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识来进行巧妙的引导,把学生的思考导入到具体的文本深处。他一定会在学生答“四人”时,让学生说说完哪四人,然后再问全班同学还有没有遗漏的人。这既是对学生的维护,又是对学生的推动。尤其在学生“七人”之说的时候,钱老师更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教学契机极佳的教学生成资源。窦桂梅老师说:“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夸娥氏二子该不该算在愚公移山的队伍里?他们是主动参与者吗?他们最后移走二山又说明什么?你是从文中哪些字词里读出的?钱老师会这样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地组织《愚公移山》的教学,引导学生争鸣,在“山穷水尽”处共同探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新境界。他不仅善于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捕捉课堂契机,善于启发诱导,“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能放能收,让课堂变得更有张力,在探讨、考虑、权衡的过程中,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肖培东镜头三:

师:小男孩对移山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生:“跳往助之”,说明他很愿意帮助,很愿意跟着大伙去移山。

师:可见这个“跳”字除了写出男孩的天真活泼,还写出了他对愚公移山的真切支持。那他爸爸支持他去吗?

生:老师,他没有爸爸。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钱梦龙镜头三:

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生板书)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

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在钱梦龙老师成功的课堂教学中,精彩迭出的提问尤其是“曲问”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喜欢用这种迂回的手法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也要‘拐一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曲问”,问在此而意在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他在教《愚公移山》时,不直接提问“且”“龀”“孀妻”“遗男”是什么意思,而是绕着弯儿问“愚公有多大年纪?”“遗男有几岁?”“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尤其是“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更是曲尽其妙,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教师问得机巧有趣,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顿时风生水起,摇曳多姿。我在福州教学到“熟悉寓言人物”这个环节的时候,只讲了小男孩的“七八岁”和“始龀”的关系,忘记了如钱老一样追问一句“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至后半段教学“人物对移山态度”时,才想到少了钱老的经典一问,就不露声色地插了进去。虽也算有点小聪明,但细细比较一下提问的时机和内容,“龀”“孀妻”“遗男”这一问其实更适合归类于“熟悉人物”这一教学环节。卢军老师说,“钱梦龙在语文教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实践、操作上将语文教学引向了一条‘最少迂回、时间上最经济’的捷径。”[3]此语得之。

福州一课,只是勉强模形,实难谈模神。“三主”教育思想和导读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使得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一课成为里程碑式的经典课例,语文界早已有诸多论述与评价,此处不再赘述。陈日亮老师曾经问过钱老师,对他培养的许多弟子,觉得在什么方面较难达到他的期望,钱老师认为是课堂的灵活应变能力。“有的老师认为教学机智是某些教师生来就有的‘禀赋’,靠的是天生的聪明。其实教学机智也是实践的产物。”“假如老师习惯于主宰学生,控制课堂,提问也只是为了诱使学生‘入我彀中’,这样的教学实践如果长期不变,日久成习,必然导致教师随机应变能力的萎缩,‘教学智慧’从何而来?!”[4]教学理念出智慧,长期践行生智慧,福州一课,最让我警惕也最需要我去改善的正是这一点!

参考文献:

[1][2]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转引自张旋.钱梦龙教语文:问与导的精彩华章[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6):52.

[4]钱梦龙.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

          作者简介

肖培东——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永嘉县上塘中学副校长。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理事,著名特级教师,温州市享受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首届名师模范班主任,教育硕士,“国培计划”教育讲座专家,硕士生指导师,浙江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导师资源库人选,《语文学习》“镜头”栏目主持人。博客      郑重声明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