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吃在山西印章上的山西美食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17-11-18

山西有多年的文明历史,面食的出现大约是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面食发展到明代,其制作就已经很精美了。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诗中有句云:“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对山西面食大加赞赏。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山西面食整合了诸多地区的面食特点,形成了今天的面食文化。

山西的面食文化的形成源自于悠久的历史,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山西面食文化最可贵之处是融入了诸多的人文因素,正是勤劳的山西人民的广泛参与,才把看起来非常单一的面食变得多姿多味,丰富多彩。通过煮、蒸、炸、烤等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河东备录》曰:“并(指并州)代(指代州)人苦于嗜面。”可见,古时并州面食是民间的家常便饭,正由于有了广泛的群众性,才产生了精美无比的制作技术和品种。

作为山西人,对面食蕴含着浓浓的山西情,总是希望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每一种面食以及其趣闻故事的喜爱。在诸多的艺术形式中作者选择了古老的篆字石刻--印章,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并将历史典故和简单制作流程、选材简单叙述,让观者在欣赏印章之美的同时,了解山西面食的制作过程,品味山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凉粉是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尤以山西大同浑源县和应县凉粉出名,在大同市一般称浑源凉粉。到了夏季,凉粉便成为家家户户的消暑佳肴。浑源凉粉不仅口感筋道,最美味的是他的粉汤和辣椒油,芳香扑鼻,可口美味,色香味俱全,传说浑源人每家人都有一种调制凉粉汤料的秘方,各有特色,来到大同一定要常常正宗的浑源凉粉。

应县凉粉风味独特,其特点:一是含水量较多,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凉水里。二是加工精细。三是调味精美。总之山西的凉粉包你吃完一碗还想再来一碗!

山西面食沾片子也叫蘸尖尖、拖叶子,但是太原地区一般是叫沾片子,这是一种以各种蔬菜蘸面煮食的面食。具体讲是清徐县的特产美食。所用的蔬菜种类很多,几乎什么都可以,最为普遍的是土豆,玉谷叶,豆角和白菜。先把小麦面粉或高粱面、豆面加鸡蛋逐步加水绞成糊,再将蔬菜玉谷叶、豆角、茄子、土豆、白菜叶、菠菜叶等蘸面糊后煮熟。面菜均匀,青白分明,光滑爽口,令人百吃不厌。食用时蘸上西红柿酱和清徐醋,并加上蒜泥、辣椒等辅料更佳,其品种近30个。如今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美味的多重追求,蘸片子也成为人们的盘中佳肴。

山西小吃油条也称之为麻叶,是一种古老的中式面食,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韧劲,山西传统的早点之一,常常与老豆腐搭配。《宋史》记载,宋朝时,秦桧迫害岳飞,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油炸桧)来表达愤怒。类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远远早于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体时期不得考证。

猫耳朵是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在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取名“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

闻喜县的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畅销中国各地。有着“饼点之王”的美誉。晋南一带大多地方都喜欢吃,煮饼外裹一层芝麻,滚圆状。将芝麻团掰开,便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营养丰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腻,久不变质,越嚼越香。

山西街头早餐老豆腐也叫豆腐脑,太原的豆腐脑那是出了名的美味小吃。正宗做法是用糖饧起色,加火烧开后,加入湿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丝,加豆腐脑适量,葱盐椒调味。其色泽金红透亮,质微稠,舀入碗中再淋点芝麻香油,浓香无比。通常在街上吃到的,制作方法倒过来了,先把卤汁做好,然后给豆腐脑浇卤或者是加韭花、辣椒、辣椒油,别有风味。

(麻花)

山西面食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油炸面食小吃。起源尚不明确。现主产于山西稷山、陕西咸阳、湖北崇阳、天津、湖南。其中山西稷山以咸香油酥出名。

在中国北方地区,立夏时节有吃麻花的古老习俗。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曾定有一首赞美麻花的诗,《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揪片)

山西面食揪片是山西运城、晋中等地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面片口感爽滑,劲道。在山西无论城市与农村,揪片是一种家常便饭。揪片操作简单,面片很容易入味,食之舒畅,容易消化,尤其适合于幼儿和老人。揪片又称掐疙瘩,在晋中民间,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这里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切开对折,然后根据岁数先切成大片,再将大片用手分别揪入沸水锅内,捞出后约半饭碗。吃此饭有岁岁平安之意。

(打卤面)

山西的打卤面是山西一带的传统面食。山西太原打卤面也较为有名,赵树理的小说中亦有描述。打卤面的做法多样,风味不一,用料也多种多样,随用料、做法不同,亦有不同风味。打卤面分“清卤”“混卤”两种,清卤又叫氽儿卤,混卤又叫勾芡卤,做法固然不同,吃到嘴里滋味也两样。

(头脑)

山西有名的“头脑”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药膳食品,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因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

(烧麦)

山西面食烧麦又称烧卖、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是一种在中国土生土长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喷香可口,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明末清初起源于元大都,后流传至京、津称为烧麦,而后至山西、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

(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起源于十二世纪的山西太原,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是山西四大面食之一,更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真可谓“面食之王”。据《晋食纵横·名食掌故》记载:“刀削面最早出自山西,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水煮面食,为面食中的佼佼者。

(羊肉汤)

山西羊肉汤,也称为羊杂割。在太原最著名的羊汤店“郝刚刚”和“洪老五”。郝刚刚羊汤是由一个叫郝刚刚的太原人创办,如果从他在鼓楼出摊专卖羊汤算起,已经有20年的历史。郝刚刚的头像就印在“郝刚刚”招牌上,台面上摆放着一溜大碗,碗里是切成片的羊肉和粉条,柜台里面有两个大锅,里面翻滚着羊杂汤,还有整棵去了头尾的大葱。热气腾腾中让人充满期待。一碗羊肉汤上桌,食客根据口味,可以倒进山西老陈醋,也可以撒些胡椒粉和辣椒。吃羊杂割,必须就着油酥饼吃,才地道。油酥饼和烧饼类似,可以单吃,也可以掰碎块泡在羊杂割里吃。“郝刚刚”的羊杂割相较于羊肉汤,更香,更有味,原汁原味又醇厚鲜美,一碗汤慢慢喝进肚里,一身的寒气全无了。

(饸烙)

山西面食饸烙又称“饸饹”,古称"河漏"。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延.一天,康熙寻吃名吃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是用饸烙床子把和好的面团轧成滚圆长面条,直接进开水锅煮熟,初以荞麦面为面料,配以熟羊肉、葱花及茴香、花椒、胡椒、当归、西洋参、桂圆、红枣、枸杞、麦冬等熬制的羊肉高汤,熬上一天的高汤,既去了羊肉的膻气,又消减了羊肉的火气十分滋补,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清末,始以小麦面替代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山西南部饸烙面尤为起源早,在运城地区,临汾地区,晋城地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饸烙面馆,当地人开玩笑说,“曲沃饸烙面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当地人们喜爱饸饹程度。

(灌肠)

山西小吃灌肠之名由来,主要是从荞麦面的功效来说。荞麦面属粗纤维食品,食后有吸附肠道内杂质的作用。过去太原的皮毛工由于在工作时吸入大量皮毛纤维屑,久而在肠道淤积则对身体有害。吃荞面灌肠则可以将杂质从肠道内排出,所以在太原习惯称之为灌肠。

(剔尖)

剔尖是晋语区百姓家庭日常的一种面食,山西人称作剔拔股,签拔股,或剔鱼子等,在北京等地也称作拨鱼儿。将面和得较稀软,放在形状大小如乒乓球板的专用板子上,左手持板,右手持签(一般为竹签或铁签,比筷子略长),将面剔成一根一根,拨入锅内沸水中。煮熟后捞出,浇上菜或卤食用。

剔尖口感软滑,较好消化剔尖是晋语区百姓家庭日常的一种面食,晋语称作剔拔股,签拔股,或剔鱼子等,在北京等地也称作拨鱼儿。将面和得较稀软,放在形状大小如乒乓球板的专用板子上,左手持板,右手持签(一般为竹签或铁签,比筷子略长),将面剔成一根一根,拨入锅内沸水中。煮熟后捞出,浇上菜或卤食用。剔尖口感软滑,较好消化。

(面皮)

面皮为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多使用小麦面粉制作,也有米粉或其它淀粉制作的。一般凉拌食用(部分地区有炒面皮),种类繁多,制作方法各异,调拌也各具特色,口味不同。其他省也有类似的:汉中面皮、萧县面皮、秦镇米皮、岐山擀面皮等。

山西人恋家,留恋这块土地,不管走多远,总是想吃一碗老豆腐和两根油条,想吃一碗面,忘不了加点老陈醋,酸酸的一碗面里饱含着浓浓的家乡情,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感觉。

在诸多的表达对家乡热爱的形式中,我选择了“篆刻”,对于表里山河的山西,拥有悠久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有随着汉字一路发展演变,石刻与印章从艺术的角度见证了华夏文明变化发展的这一历程。因此石刻的文化意义深远。从每一个汉字、每一道山西面食说起,其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我将篆刻和美食联系在一起,让中国汉字的魅力和山西美食的美味相得益彰,让生活在异乡的游子沉心静气,追根溯源,细细品味,欣赏体会用篆刻作品之余回味家乡味道,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赞赏

长按







































海口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c/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