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12时,泽州路国贸岗附近车辆排起了长龙。
建设路改造规划效果图
宽阔道路让城市更美好,文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血脉,血脉通,百业兴、事业旺。是否拥有舒适畅通的交通环境,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对中心城区的部分道路进行改造提质,其中包括泽州路、太行路、文昌街等7条道路和3座人行天桥。
为什么要一次性改造这么多条城市道路?有多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是仅顾眼前还是考虑长远?是非改不行的“雪中送炭”,还是可改可不改的“锦上添花”?相信很多人心里都会有不少疑问。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通过实地走访,详细了解了这些道路的现状,并专门采访了市规划、市政、热力、自来水、电力等有关部门的资深专家和沿线商户、市民。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这些城市老路大多已‘超期服役’,无论是质量还是功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部分道路早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最早的建设路已服役30年,时间最短的兰花路也有15年,均属于“超期服役”,路面路基严重破损,到了不得不大修的地步。
这次改造的7条城市道路中,有的需要动“大手术”,进行彻底的道路改造;有的需要动“小手术”,通过拓宽路面、人行道改造、重新铺设各类管网等提升道路品质。这其中,新市东街、太行路、建设南路、兰花路是属于“病情”较重的四条道路,需要进行彻底大修。
据了解,这四条路建成时间都在15年以上。其中,建设路(红星街至文昌街段)是“最老”的一条,修建于年,已服役30多年,路面早已变得起伏不平。新市东街(泽州路至苑北路段)建于年,太行路(凤台街至文昌街段)建于年,最年轻的兰花路也建于年。按照城市道路设计沥青路面15年、水泥路面20年的使用标准,均已超过使用期限,有的已超期十几年,属于严重“老龄化”,很多道路沥青路面龟裂、变形,平整度差,不仅路面坑洼不平,连整个骨架都散了、坏了。
为了真实体验这些道路的路况,3月24日下午,记者随市规划局的专家实地驱车沿兰花路、太行路、新市东街走了一趟。在太行路的百纺超市门前路段,以时速30公里行驶,明显感觉路面不平,车身颠簸起伏,路面随处可见颜色深浅不一的“补丁”,有的地方甚至是“补丁摞补丁”,显然是经过多次修补。不只记者有这样的感觉,几乎每天都要开车走新市街的四路公交车司机高拽,一到新市街就格外小心:“这段路面不太好,必须握紧方向盘,稍不注意就会走歪。而且这两年感觉坏得快,每次铺完沥青,走不了多长时间,就又坏了,急需彻底改造。”
普通群众看到的还只是表面,在专家的眼里,这些超期服役的道路,可以说早已“内伤严重”,亟须动“大手术”。
为了真实掌握这些道路的状况,去年市住建局专门邀请省里的专家,对新市街、兰花路等道路进行了“大体检”。结果显示,由于超期服役,新市街、兰花路、建设路路基已严重变形,特别是路面下36公分厚的路基层,原本应该是块状,现在已变成粉碎状,承载力大大下降,远远不能承载目前巨大的车流量。
“这些超期服役的道路就像人老了一样,浑身上下的骨架都松散了,小修小补已不解决根本问题,必须进行彻底的大修。总体来讲,本次改造突出了长远着眼、统筹考虑、表面美观、内在完善的理念,我认为是一个好的决策、务实的举措。”被称为“晋城活地图”的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郝铁旺说。
多条道路受当时建设条件限制,供水、供气、供热“三供”管网等配套设施极不完善,仅有的一些也已严重老化,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亟须改造提质
“配套功能极其不完善”是这次下决心对中心城区7条老旧道路进行彻底改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条现代化城市道路,供水、供热、供气以及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标配”,保障这些设施的安全畅通,也是城市道路所应承担的重要功能之一。“理论上讲,应该是城市道路修到哪里,水、电、气等管线就铺到哪里,否则附近的居民就无法正常生活。”郝铁旺对记者说。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受当时发展环境、城市规模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这次要改造的7条“老路”,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信等市政配套管网极其不完善、有的甚至没有,仅有的一些管网也大都严重老化,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管网供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对于这些,已在自来水战线工作了20多年的市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上官学兵深有感触。“目前围绕中心建城区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供水管网,大都集中在泽州路、太行路、建设路等老街道下,且是十几年前建路时铺设的,当时采用的是铸铁管,耐腐蚀性差,现在经常发生爆管等事故,我们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工作。”最近三四年以来,上官学兵印象比较深的“爆管事故”就发生过六七次,其中,泽州路上发生过3次、建设路2次、太行路2次。每次爆管,尽管抢修人员夜以继日地干,也至少得停水两三天,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还有的地方管网由于原先的设计标准较低,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新市东街的自来水主干管网是年铺设的,内径只有毫米,按设计要求,完全可满足当时沿线数千人的用水需求。而现在随着城市发展,新市街两侧的小区、单位等增加了几十倍,现在一个小区的支管网内径都达到了毫米,再加上现在的高层建筑比较多,主管网供应能力严重不足。“站在我们的角度讲,这些管网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们也想借这次道路改造的机会,将原来老化的水管全部更换为管径更大、质量更好的球墨铸管。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中心城区的供水问题”。上官学兵略有些激动地说。
城市供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据市热力公司副总经理吴云峰介绍,新市东街、建设路下的管网大部分是年左右铺设的,太行路、兰花路、泽州路上的大部分用户二次网是0年左右铺设的,这些管网设计使用年限最长为20年,大多已到期或即将到期,安全隐患较多。而且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存在很多断头管网需要连通。“这两年我们热力公司就计划分批进行改造更换,这次与道路工程一起统一规划设计改造,可以说非常及时必要。”相对于供水、供热管网老化来说,供气方面的问题则主要是管网不完善、覆盖不够。市煤气公司总工程师李国顺说,我市的煤气行业起步较晚,年初,市区最开始使用煤气时,仅供凤翔小区的0多户居民使用。到年,市区开始利用当时的一化、二化两家企业生产化肥的余气作为气源,煤气用户也达到2万多户。建设路、太行路地下的管网都是按照当时的供应能力设计的,现在来看,就存在管道偏细、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有的地方管网埋深不够、安全间距不足。特别是泽州路作为城市主干道,地下都没有铺设燃气管网,这也成为制约两边城中村改造的一大“短板”。这次改造中都将一次性进行改造完善。
当然,在这里需要说清楚的是,这些管网现在不能满足需要,并不是说这些道路当初的设计不合理,而是由于城市发展太快,才导致“三供”管网不适应发展需要。比如10年前,市区很多地方还没有集中供气、供热,当然这些老路下就没有预设管网。另外,城市规划也是按发展阶段不断修订的,市区的规划先后经过了四次修编,在首次城市规划(—0年)中,市区设计人口规模容量为14万人。当时,路上不仅人少、车更少。30年过去了,在最新的城市规划中(8—年),是按照未来市区80万人口的规模设计的。
“这些二三十年前设计修建的地下管网和路基、路面,无论通行能力还是配套设施都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现在进行大修改造,我认为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不然,怎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郝铁旺说。
多条道路人行道不规范、机非混行、人车混行现象严重,导致整体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交通拥堵日益严重,急需拓宽改造,打通“脑梗阻”,以缓解交通压力
说起“堵车”,相信生活在市区的每个人都有过“痛不欲生”的经历。
泽州路上的“金辇岗”、“大转盘”、“七叉口”,文昌街上的“金华岗”,新市街上的“城区政府岗”等地,都是令人谈起来就心堵的“堵点”。每到上下班高峰时马路便成为“停车场”,一个路口没有十来分钟,怕是过不去。记者去年有一次就曾在“金华岗”堵了两个多小时。
尽快缓解市区交通拥堵现象、让大家有一个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是所有市民的心声和期盼。每年的“两会”期间,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这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拓展改造市区道路,有效缓解市区的交通拥堵现象,也是市委市政府这次下大决心实施道路改造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堵车”无非有两个原因,一个车多,一个路不畅。
市区车辆多是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公报显示,年建市两年时,全市登记在册的机动车数量仅为1.01万辆,但到年底,全市机动车数量达到41.7万辆,是当年的40多倍。
车辆的增多也对道路通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一则颇为经典的故事可能一些老晋城人都听说过。据说,年修建泽州路(七叉口至迎宾街段)的时候,设计宽度为70米,在全省范围内都没有这么宽的路,比当时太原市的迎泽大街还宽,省里有关部门不予批复。最后不得已,只好调整为道路宽度50米、两边各预留10米人行道的方案,才勉强过关。刚修起来时,由于车辆少,双向四车道,绰绰有余。因此,也被很多人调侃为“晋城修了条飞机跑道”。
但随着车辆急剧增加,泽州路作为市区唯一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大通道,已不堪重负。双向四车道,已远远不够用。交通高峰时期,每个十字路口都会排起长龙。以“金辇岗”为例,高峰时每小时车流量达到多辆次。
因此,对泽州路进行整体改造提质,也成为今年城建道路工程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市民呼声、主动作为的重要举措。按照规划设计标准,这次将对泽州路的绿化带、人行道、机动车道进行彻底改造。改造后,泽州路的机动车道将由原来的双向4车道改为8车道,通行能力可提高一倍。同时,将对现有人行道进行改造,铺设盲道、增设自行车专用道,最终达到机非分离、人机分离,各行其道的效果。届时,泽州路无论是整体通行能力还是街道环境都将得到大大提升,真正成为晋城市区一条“通衢大道”。
文昌街也是此次改造的一个重点。很多老晋城人都知道,“文昌街”十多年前还并非城市街道,而是叫“南环路”,位于城市的边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心城区东西向很重要的通道,拥堵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此次改造中,将把文昌街双项四车道拓宽为6车道,同时在现在人行道上增设非机动车道,改造后将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分离,大大提升通行能力。
很多细心的市民可能会注意到,这次城市道路改造中,人行道改造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涉及改造的全部7条道路。这是因为这些道路建设时间早,受当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虽然每条路都留有人行道,但非常不规范,走起来也很不舒适,与现代城市要求严重不符。大部分人行道都是由沿街商户自行铺设的,没有统一的标准,质量迥异,面砖五花八门,障碍物多,甚至很多道路都没有盲道,未布设电缆排管,空中线路纵横交错,同时临街摊贩侵占严重,不仅影响广大市民的出行和市容市貌,而且由于道路破损,影响车行速度,造成汽车尾气、扬尘增多,这也是造成空气质量变差、雾霾天气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此次改造过程中,我市将遵循便民低碳、地上地下一体化、生态自然三大原则,对所有道路人行道进行统一坡度、统一标准的设计,并融入“公交优先、低碳出行”的理念,在条件具备的泽州路设置公交专用道,在泽州路、文昌街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在每条路设置更多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同时,从长远着眼,将对线路、管网、路灯等一次性改造到位,进而提升道路的舒适度。
另外,在这次改造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计划在市区人员流动量较大的新市西街凤展附近、红星街与黄华街交叉口圣亚附近、新医院附近,建设三座人行天桥,以有效缓解这些地方的通行压力。
“从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来讲,这次集中对市区城市道路进行改造提升,不仅仅是解决老城区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也是缓堵降霾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晋城市区大交通网络战略的一部分。”市规划局副局长宋书文说,近年来,为提升城市交通水平,市委、市政府实施了“拓展、改造、提质”的城建大战略,前两年的城市建设主要以拓展外围为主,先后打通了多条断头路,向外修建了几条大通道,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空间。但中心城区的路由于严重老化,反而形成了“脑梗阻”的现象,影响了城市总体交通功能的发挥。因此,今年我市把改造重点放在中心城区,旨在畅通微循环,使各类道路无缝对接,进而基本形成立体化、多次层的快速高效、级次匹配的交通循环大格局,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只有道路畅通了,环境优美了,才能称得上宜居城市。
所以,在提升城市道路水平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还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晋城的角度出发,确立了山、水、城有机交融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从宏观到微观三位一体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思路,宏观层面将建设平方公里的环城森林生态圈,中观层面将在城市东西南北中等地方建设城市公园,微观层面将建设更多的街头绿地。今年将启动6项公园绿地项目,分别为建设时家岭公园、东南新区带状公园、凤凰岭公园及周边生态提升工程、文峰路与白水街交叉口街头游园。太岳街与苑北路交叉口游园及东河源头游园等多个公园和游园。随着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市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园林城市奠定重要基础。届时,老百姓将会在家门口看到更多的绿色,有更多体闲娱乐的好去处,晋城也将成为真正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文昌街高低不平的人行道
文昌街(凤城路-黄华街)改造效果图
太行路破损严重的路面
太行路改造效果图
新市街改造效果图
相关链接市区四次城市总体规划情况建市以来,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共进行了四次修编调整。第一次是年—0年,人口规模为14万,用地16平方公里;第二次年—年,人口规模41.5万人,用地规模44.6平方公里,包括“一城三区”,即主城区、巴公、北石店、南村;第三次是1年—年,人口规模为52万人,用地49.2平方公里,包括“一城三区”,主城区、巴公、北石店、南村;第四次是8年—年,人口规模为80万人,用地76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结构划为“两区四片”,即主城区、金村区、巴公片、北石店片、南村片、高都片。7条大修改造道路始建时间
一对一在线解答
海量楼盘信息
每日楼盘动态
gchan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c/1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