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
慧远(—),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霍秀村(今泽州县金村镇霍秀村),是北周隋代高僧,与东晋的慧远合称佛门“南北二远”,皆为我国佛学净土宗的顶级大师。大师一生著述颇丰,共著50卷,近万言,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记》、《十地经论义记》、《华严经疏》等。其论著,文句优美,义旨允当,深入浅出,故他又获“疏王”、“释义高祖”之称,为我国佛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赞诗:
王图霸业散如烟,不碍澄心净土悬。
青菡萏开三昧色,缁袈裟纳十方缘。
慧远这个名字在我国佛学界大名鼎鼎,然而您是否知道古代有两个影响深远、相与辉映的慧远(即“佛门二远”)呢?他俩一个生活在魏晋,可称之为前慧远;一个生活在北周隋初,可称之为后慧远。二人相隔一百多年。更为有趣的是:两个都是山西人,一个在北(原平,一说宁武),一个在南(泽州);都是我国佛学净土宗顶级大师,一个是净土宗的创始人,一个是净土南道地论宗的开山之祖;一个主持佛事在庐山东林寺,一个则在太行山的青莲寺。由于“二远”在当时佛学界所处的领袖地位,庐山的东林寺和太行山的青莲寺均成为南北两方乃至全国的佛教中心。故二人又可分别称之为南慧远和北慧远。
创建硖石寺
北慧远(—),本姓李,泽州霍秀村人。祖籍敦煌。自幼丧父,受叔父扶养。7岁入学,以聪明见称。13岁出家,住泽州东山古贤谷寺,拜名僧僧思禅师为师。后随僧思禅师迁住怀州(今河南沁阳)北山丹谷,学习经义。16岁又到邺都(曾为古都,在今安阳市北部)进修。年满20岁时,由昭玄大统法上为他受具足戒。邺城的高僧硕望,几乎都参加了慧远的受具足戒仪式,被时人认为光荣至极。受具之后,慧远花了5年时间,专门向大隐律师学习《四分律》,此后又专从法上学问。历时7年,纯熟地掌握了法上传授的《涅槃学》、《地论学》和律学的理论,成为声名鹊起的义学新秀。于是辞师离邺返乡,在硖石山结室为庵,讲经说法。他趁北齐倡佛的大好时机,于天保年间(—)创建硖石寺,即青莲寺。
为护法临危不惧鞠躬尽瘁
北齐承光二年(年)春,周武帝攻灭齐国,便把北周境内已经实行了三年的废佛政策推广到北齐。他下令将北齐的高僧都召集到皇宫,自己亲升高座与他们讨论。宫门两旁重兵把守,刀枪相向,杀气腾腾。武帝的话,字字句句,斩钉截铁,语气间含有不容抗拒的威慑力。法上等余位僧人,都感到王命难违,默然无语,怕有不测之祸。唯独慧远生死不顾,挺身而出,与周武帝面折廷争。虽无力回天,也使佛义伸张,慧远因此而名重一时。昭玄大统法上和衍法师等老前辈,过来拉着慧远的手,流着泪向他表示感谢。都说:“天子之威犹如龙火,不可侵犯。而你却敢把他驳得哑口无言,有如大经所说的‘护法菩萨’。”
周武帝废佛后,慧远隐居在汲郡(今及县境内)西山,不知疲倦地诵经修行,三年间诵《法华》、《维摩》等经各遍。周静帝大象二年(),严厉的废佛政策开始缓和下来,慧远出而在少林寺宣讲佛法。
隋朝代周之后,大规模复佛,慧远即行剃落须发,重新成为纯正的僧人,并在复佛运动中成为受人膜拜的高僧。隋文帝听说他的大名后,下诏任他为洛州(今河南洛阳)沙门都;开皇七年(),隋文帝简选德高望重的名僧为“大德僧”,慧远是被选中的六人之一,且居于首位。隋文帝又下令为慧远修建作为“佛门之都”的青莲寺下院——净影寺(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影寺村),供慧远法师释义所居。在沙门都和六大德任上,慧远为佛法的复兴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四方到此求学弟子竟达多人。开皇十二年(),隋文帝让他主译经文,刊定辞义。是年,逝于长安(一说圆寂于净影寺)。享年70岁。隋文帝把他与朝贤李德林的死同视为“国失二宝”。
净土思想系统化的佛学大师
慧远与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颐以及三论宗创始人吉藏,被佛学界合称为“隋代三大师”。作为“疏王”、“释义高祖”和我国佛界宗说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十地经论义记》、《华严经疏》、《大涅槃经义记》、《法华经疏》、《维摩经义记》、《无量寿经义疏》等,共五十卷近万言。
慧远对中国佛学的主要贡献在净土宗和地论宗。其《大乘义章》二十六卷,被称为佛教的百科全书。其《无量寿经义疏》,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净土分类说、亦即净土思想系统化的佛学大师。
如今,在青莲寺仍有一个天然石台,名为“掷笔台”。相传慧远在此注成《大涅槃经》后说:“如果我的注疏符合禅的经义的话,那么,笔当驻空。”于是,掷笔于空,久驻不下。“掷笔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的一个精彩看点。
(资料来源《人物春秋》,赞诗作者韩晓飞)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c/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