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头条晋城经济转型缘何难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17-10-16

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由此推开了中国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在国家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刺激下,煤炭和能源产业再次迎来一个疯涨周期。

晋城这个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就像“打鸡血”似得,众多的浙商、闽商带着巨额资金蜂拥而至加入“煤老板”大军,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但凡有点关系的都想方设法要往煤炭上凑,只要能有那么一点瓜葛,都能赚的盆满钵满。

因此,晋城的GDP五年时间就从.5亿元涨到了年的.6亿元,经济总量整整翻了一番。而人均GDP从元涨到了年的元。在煤炭行业疯狂的带领下,城市规模又一次开始快速扩张,晋城的房地产也一路高歌,房价节节攀升,竟有和太原争老大的自信了。晋城人在这五年里获得了少有的自信,走哪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晋城人?有钱!”

晋城人的疯狂有很多事例。第一件事:当时比较典型的事情就是好多人攀比买丰田·霸道越野车,连政府官员都好这口。我曾经在街边做小买卖,经常能见不远的东关老朱饸饹店门口一群人一人开一辆霸道来吃饸饹的,而且居然都是从四、五十公里外的高平、阳城专门来吃一碗饸饹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开着一百万的车出三十块钱的过路费还要烧两百块钱的油专门来吃一碗当时卖八块钱的饸饹,而且一来一群,明显不合成本,违背了“人们面临取舍”和“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两大经济学原理。当然,这些人绝大部分也不纯粹吃碗饸饹就走了,后面的“一条龙”(你懂得,不用浪费篇幅了)活动绝大部分时候也是必须的。

第二件事就是包二奶。包二奶?错了,包N奶的也不少。曾在一个饭局中看两个乡镇长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趟欧洲,回来攀比给几奶买的什么东西。那场面真是已经旁若无人,什么身份、地位、职业、道德统统给他摔倒地上,只有疯狂吹嘘了。

第三件事是晋城几个煤老板组团到欧洲旅游,在瑞士买手表,半小时花出万买了一堆手表。这些其实在当时只能算是小事了,跟一出手到北京、海南买一座楼的是根本不算什么,但管中窥豹,晋城人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晋城大爷”。

上帝要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中国政府于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后,从年11月7日开始,煤炭行业开始走进了上涨通道,当时的沪深煤炭采选行业指数(BK)盘中最低为.32点(图一),在一路高歌猛涨的情况下,用了两年半时间一直涨到年4月15日盘中最高达到.41点后,煤炭行业开始走入下行通道,到年3月14日盘中最低跌落到.63点,煤价几乎被打回原地了。这和晋城的经济走势完全吻合啊。

(图一)

从年开始,晋城的经济总量就开始原地踏步了,增长率开始了高台跳水运动,山西给他命名为“断崖式下跌”。(图二)这几年,万人民开始共同努力给晋城经济失速刹车,但是高速路百公里时速突然刹车还得跑出五十米呢,何况这是“一煤独大”的惯性呢。

(图二)

晋城人并没有在市场的大海中畅游过,改革开放以来充其量也就在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90年代的“五小工业”的小泊池里扑腾过,这次的高台跳水实在是不会玩了。晋城建市时间才三十年,城市气质、市民素质、文化积淀以及产业视野等都还没有形成应对“荷兰病”的能力,呛了水的晋城人总算不再疯狂,学会了理性的爬到岸边开始琢磨自己的未来。但是究竟怎么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重新玩起来恐怕还得相当长的时间,或者说能不能重新玩起来还是个问题,所以有可能“成则欧美,败则拉美”。

在那疯狂的岁月里,晋城人早就忘乎所以,难道就没有转型的机会吗?就没有头脑清醒的人吗?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晋城最后会跌得如此惨败呢?

早在年左右,晋城引进了台湾首富郭台铭投资的富晋精密磨具企业,按说这应该对晋城经济转型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自称晋城是自己老家的郭台铭,在人才培养上都是不遗余力的想为晋城投资不少。但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件”),正式明确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在随后召开的全国房地产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更是强调,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晋城由此开始晋城开启了“煤炭依赖”疯狂增长模式,没人再想去做又慢又累的加工制造业,最后煤炭行业强大到了挤走其他行业成长和发展的所有要素,尤其是非煤产业人才。在这期间似乎有点忘记了自己不过是个刚刚建市时间并不久的年轻城市。

年,省里派来了市长王清宪,他敏锐地意识到晋城煤炭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开始大张旗鼓的对接上海进行招商引资,把晋城未来发展寄托在同大上海的对接上,而且提出要对接珠三角,希望能实现产业转移的承接。但是其实最后成效并不大就被调走了。现在细细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呢?

主要是晋城同大上海地位差别太大了,其实上海的的产业结构并不适合晋城发展。上海的定位是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最优秀的企业都是国企,而且是很多企业的总部,上海的服务业很发达,相对来说它的民营企业并不发达,这方面和浙江的差距还不小。而晋城的投资环境、人才资源、地理区位、交通状况等要素去承接一些民营制造业是更为务实之举。晋城不要说现在对接大上海,以山西目前的政治生态、交通状况、比较优势融入中原城市群恐怕都有很大的难度。

那究竟晋城的转型发展目前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呢?

一、从年开始的山西政府整合煤矿本身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纯粹依靠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已经让山西政府在全国的投资人心目中变的信誉度很低。

这个政策的好处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清楚,首先,降低了安全事故隐患。在山西,每年矿难频发,每年矿难死人都在千人以上。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要大大高于大型国企,要高十倍,大家也的确看到了整治后的山西煤炭行业面貌焕然一新。其次,提高生产效率。小煤矿盗采情况特别严重,挖着挖着就过了矿区红线,反正在地下几百米,谁都看不到。还有,小煤矿的回采率特别低,为了省钱,用雷管一炸,拿着铲子就挖,10吨的储量,只能挖出来3吨,在加上井内运输损耗,回采率20%都不到,而大型机械综采,回采率都可以打到50%以上。这些煤都是全国老百姓的,10吨就可以多挖出3吨来,还是让国有企业挖放心。

再次,减少税款流失和腐败显现。山西为何要推行煤管票?就是让老板按照采矿许可证上的年产量来出煤,采矿许可证上写着万吨,一年就只能卖万吨煤。而私有小矿,一年采矿许可证上20万吨,可以照着40万吨开采了卖。其中涉及的产量核算,安全生产,证照批复,矿难处理,都有一个巨大的灰色利益链条。但这些小矿收归国有之后,客观而言,这方面情况的确少了很多。十八大以后被打下来的“老虎”和“苍蝇”主要也都在这个阶段造就的。

大家可能要问,为何有这么多好处,山西煤炭整合还出现了那么多争议?那么多反对的声音?整合的政策从宏观上而言把全体老百姓的矿还给了国家,减少了安全事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税收流失和腐败现象,这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在操作的微观层面上,由于采用的手段完全利用行政资源的优势,不尊重市场规律,因此使得很多投资人血本无归,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争议,虽然这些都是瑕不掩瑜,我们也来回顾一下。

山西的一位大哥把政府的整合手段高度概括为九个字:“封口子,找碴子,打雀子”,这个说法比较生动,我们就以这个为纲,详细说说。

1、封口子:所谓“封口子”,就是从实际上停办了采矿手续,这样就不会有单体新的煤矿公司出现。所有的采矿手续办理权统一上归国土资源部,而且设计了非常繁杂的程序。从年以后,实际上探矿权转采矿权私营企业已经办不下来了。虽然还有个法律规定的流程,但实际上已经停办了,是一个“死流程”-----看上去有这个流程,实际上谁都办不下来。

2、找碴子:煤矿这个东西,要找问题是非常容易的,从手续,设计,生产,运营,消防,环评各个环节都要有很多流程。就安全生产这个环节,仅仅做“临时性安全检查”和“技术改造”这两项,就可以把很多私人矿拖死。每次一个地区发生矿难,整个地区的煤矿都要停业整顿至少三个月,矿这个东西不像别的制造业,机器一关就停,机器一开就转。地下的井工矿井关闭三天,地下的条件就起了一些变化,任何微小的地震,任何地下河的改道都会影响井下的原来施工条件。重新要开一个关闭一段时间的矿,首先要把巷道的积水排干净,重新通风,排出瓦斯,重新检查所有的巷道安全以后才能下人,就这就要至少一周的时间。如果矿下发生地质条件改变,还要重新做生产设计。而山西地区的临时性停工安全检查,到了年以后,变成了经常性停工安全检查,每停一天,都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说到技术改造,这是很多煤老板的恶梦,从年起,每一年,小煤矿都要经历一次次的洗牌,一个老板年买了个10万吨产能的小煤矿,从买下后,政府就下文要求停产整顿,因为年设计能力必须达到30万吨,而且要全部合格验收试生产半年才发给安全生产许可证。这个老板要完成这个增产技改目标,必须要投资大几千万,好容易达到生产设计要求。年开始,国家又提高标准,要求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否则关矿,这样,又不能生产了,要继续投资上亿。到年,根据10号文,单井生产能力要求达到90万吨。投资倒也罢了,毕竟还有个盼头。问题是好多矿的储量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单井生产能力要求达到90万吨的矿至少要有万吨的储量,很多矿在多次技改中投入了大量资金,最后还是因为储量原因无法达到设计生产要求的被关闭的也比比皆是。

3、打雀子:这个是个黑话,意思是打劫,这里的意思是强买强卖。根据23号文和10号文,所有的煤矿,即使符合单井90万吨的要求,也必须卖给七大集团,也就是那些整合主体,这些矿可以整体出售,也可以折成主体的股份。这看来很公平,问题是,如果评估要卖得矿不是根据储量来得,而是固定资产和资源价款折价。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矿以非常低的价格强制地被卖给国有企业,这是国家机器的行政要求,是没有选择的。封完口子,找遍碴子,打完雀子之后。在山西,目前除了少数几个民营整合主体矿外,所有的煤矿都落入了国有的七大集团之手,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整合运动也在短短四年内完成,山西煤老板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朝不保夕的投资环境的阴影让多少投资人仍是心有余悸啊!

再有一个就是山西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让好多投资客商感到无语。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并州卖房记》真是把山西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说到了骨子里了。一个已然定居杭州退休山西人到太原卖自家的房子,整整办了三四个月才把房子卖出去,而同期杭州卖套房子半天就能解决,北京也就三天就OK了。卖套房子政府几乎啥也不干就给你交几万块钱的税都如此不积极,这样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定力的确超脱啊!如此低效的一个政府系统,给客商造成的行政成本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啊。有兴趣的可以到网上找找看看。

还有整个山西包括晋城似乎已经让“排名老二”的成绩搞蒙了,政府直接开始代替企业的经营行为,到处帮国企融资。在山西的营商环境中,帮国企融资似乎还能理解,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但是让市长级别的政府官员到卫视台为本市的旅游形象代言,尽管创意上看上去那么新鲜,而且运营方估计也从政府获得了不少的费用,没想到晋城的一个县居然模仿这个创意让乡镇长也去电视上秀了一把,钱没少花,但是干到半路县领导就高升了,到目前这个活动就挂在了半路上。宣传旅游景区本是企业行为,结果官员急于出政绩,或者背后又是什么关系运作都难说。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走到了前台来直接宣传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真的让人拭目以待。怪不得晋城的小微创业者在创业是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怎么把企业做好,而是首先找关系问问能从政府拿到多少补贴。俗话说的好啊,过于代替孩子的家长必然会培养出一个啥也不会的儿子啊!

山西本身没有知名度很高的企业,但是走出山西的李彦宏、牛根生、冯鑫、陈锋、孙宏斌等等这些大佬们为什么就发展这么好?再反过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他们这些人在山西发展,还会成功吗?

二、全国性出口、投资拉动的边际收益越来越低,晋城却仍在靠投资拉动,而且在“肾亏”的情况下仍在加码,直到现在实在投不动了,终于跌倒了全国平均水平下以下。

(图三)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国从进入新世纪开始到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一直靠出口拉动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年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遭受严重打击,中国通过“四万亿”投资计划再次拉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图(图三)中可以看出,年前,晋城的固定投资增速一直以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7-10个点,但是年后,晋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大幅下行,一直到年前仍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个点左右,但是投资效益越来越差,越来越“阳痿”。从图四中可以看出,尽管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红线远远高于代表GDP增速的绿线,但是绿线越来越低,越来越平。可见晋城靠投资拉动的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了。

(图四)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全国的投入产出比和代表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圳(图五)。年,晋城的投入占产出的50.71%,也就是说你投资大约块钱,基本上可以收入块钱,是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53.75%的。但到了年,晋城到了投资.63元才能收入块钱,也就是说晋城人齐心协力在做赔钱买卖。尽管年至今,中国进入了全国性的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当中,但平均下来年全国平均投81块钱还是可以赚到块钱的,而深圳从年的投18.85块钱就可以收入块钱递减到了投入20.92可以收入块钱。由此可见,晋城的投资效率已经到了多么紧迫的地步了。

(图五)

三、晋城人骨子里的“煤炭依赖症”,让很多人思维无法摆脱煤炭情节。

(图六)

图六中显示促进晋城转型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采掘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晋城年开始遇到了断崖式经济下行,仍然舍不得放弃煤炭行业的投资,或者幻想煤炭行业的再次复苏。直至年,市长武洪文在10月份姗姗来迟的“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写到:“未来五年,我们要确立项工业转型项目,加快推进五大产业的转型。一是煤炭产业,要坚持以煤为基,“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要保持煤炭这个基本面,紧紧盯住清洁高效利用这个终极目标,加快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由低品位向高附加值、高端化的转型”。而且在同政协委员的联组讨论中,仍然说出了“煤炭本什么错”的表述。可见在晋城无论是政府的主政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已经深入骨子里。

在图中,各位看官明显能看到,从年开始全国乃至全球煤炭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晋城对采掘业的的投资依然在高位运行,一直到年全球都在高呼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和国家在强力去产能政策的推动下,晋城总算不再幻想,采掘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幅下降。在促进晋城经济转型的投资中,从年开始,总算能看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一点点颜色。而且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对装备制造业的投资首次超过了采掘业。这表明晋城在内外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压力下,思想上总算是对煤炭依赖症有所缓建。

终于在年,晋城人投不动了,投不动了······投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3.8个点。一方面晋城人可能真没钱了,另一方面晋城人真不知道该投什么了。如果你仔细到市场上观察,对于中小为企业投资来说,这两年晋城人就干两件事情:开饭店,搞培训。干其他基本不会。

但令人担心的是,年已经过去的半年中,去产能的效果已经显现,根据晋城统计信息网发布的数据:“1-5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煤炭行业增长14.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3%)加快18.6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7.4个百分点。”投资方面只有投资总额的数据,而没有具体投资行业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晋城会不会好了一点伤疤忘了疼,重新走回老路呢?

四、长期的过度依赖煤炭,晋城人已经“自废武功”。

(图七)

经济要转型,人才是第一位的,但是晋城自从进入开启疯狂煤炭模式以来,强大的挤出效应已经把其他行业的人挤出了晋城,虽然没有找到具体的行业性科技人才的具体数据印证我的说法。但根据年9月22日晋城市统计局发布的《晋城统计信息分析报告》,从RD经费投入的行业比重图(图七)不难看出,晋城在战略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员肯定奇缺,在某个行业根本就没有投钱,会吸引那些产业人才进入吗?所以推动晋城实现战略转型的的创新驱动力至少目前弱不禁风。所以引用年10月28日《晋城统计分析报告》中《科研投入增速放缓,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一文中的话:从研发机构情况看,我市有研发机构企业数仅20家,与先进地区相比,企业研发机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差距均较大。从科技人才情况看,目前晋城市多数企业高层次人才匮乏,博士、硕士占人才总量的比重偏低,企业中科技研发技能和经验兼备、能够推动产品创新的人才较少;众多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科技研发人员,难以形成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

从教育对人才的提供来看,晋城除了太原科技大学晋城学院能培养本科级别的研究型人才外,从晋城走出去的高端人才,尤其是进入“”、“”院校的优秀学子,在晋城没有形成确实让人信服的营商环境、学术氛围以及科研环境之前,回乡创业恐怕只能是一句口号和某些政府官员做了一项工作而已。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晋城很多的精英人群包括中高级政府官员,已经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再次点也培养到国内一、二线大城市去了,他们才是真正让优秀人才一去不复返的中坚力量。

所以,没有人才资源,尤其是没有高端创新人才资源,靠创新驱动实现晋城的转型发展,恐怕是难上加难。

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过度执行,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尽管从数据看,这两年人口有所增加,但仍然无法对抗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衰减。即使放开二胎若干年后人口的年龄结构能有所改善,加上年高铁的即将开通和机场的建设,但那时恐怕京津冀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经济圈、以及其他更发达的经济圈已经把晋城的这点人口增长红利给吸个精光。晋城自身的人口增长太慢,又没有大学吸引年轻人进入这个城市,一个没有人口增长能力的城市怎么会充满活力呢?

(图八)

观察一个地方的人口变化其实不用去看其他,看一下中小学生每年的入学人数就能知道这个城市的人口发展状况和趋势(图八)。这个图就不用解释了吧,初中生招生数就是六年前的小学招生数,自己看。

六、晋城的吸金能力已经下降不少了,这必然引起投资资本的匮乏。这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个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下滑明显(图九)。作为晋城第二大支柱产业冶铸业,实际上大部分产能是和房地产市场相关的管道、井盖之类的产品,随着房地产市场退出主导经济的地位,这些低端冶铸业必然受到巨大冲击。煤层气和电力产业处于一个成长非常快的产业,但是它仍然难以摆脱能源这个基因。晋城的装备制造业事实上还在萎缩中。

(图九)

第二个方面,看晋城银行业每年的存贷差占全国的比例下降速度很快(图十)。这两方面的趋势是非常一致的,银行的存贷差占全国的份额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趋势的体现,从而也说明晋城人挣外地人的钱的能力在下降,煤炭行业的深度下滑,让晋城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分工合作正在被边缘化,自然吸金能力就下降了。即使晋城的三产比重(图十一)在不断上升,那也只是因为煤炭产业的衰退造成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大,是一个虚假上升,而不是第三产业的自身的增加值绝对值得升高。而且对于晋城来说,晋城的第三产业主要还是一个内循环模式,只是实现了财富内部重新分配,并没有多少从区域外吸金的能力。

(图十)

(图十一)

行文至此,其实感到晋城未来转型发展似乎更加艰难,这个城市的未来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一个山西的在京青年学者参加“山西转型发展研讨会”讲到与会人员的一个大概共识:“山西实现转型发展的要素集聚还没有真正形成。”山西目前给人的感觉就是:官方高声喊转型,民间理性套补贴。

晋城的顶层官员到处招商引资,这个固然很重要。但是晋城目前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在外因上,而是内部的巢没有筑好,没有形成让投资者真正感动的地方,投资商来了不舒服。首先是政府行政人员的观念转换不到位,尽管高层大会小会喊转型,但是广大的政府行政人员大局意识还不够,他们没有把企业当成命运共同体,而是认为企业挣了钱与他们没有关系,反正自己就是领工资,不犯错误就行了;其次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如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商成本,保证让投资商投资之后能尽早赚钱;再次就是整合现有的装备制造业资源,提升利用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让这些企业的关联度更高,形成产业链,共同参与某个行业的全球化分工;还有旅游业的发展不能遍地开会,要正确认识全域旅游的的真正含义,不能遍地开花撒胡椒面,因为不是是个地方就有旅游景点的气质的,要用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最后,必须想法打破山西的政治壁垒,让晋城想方设法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圈。目前,太原这个带头大哥似乎已经不管其他弟兄们,就带着晋中一个小弟玩开了,就是他想带你玩也没那本事。而中原经济圈光郑-开-洛经济带每年产值已经超过整个山西的经济总量,咱们抱这条大腿似乎更有希望,所以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要想办法建立一套机制,主动去贴近和对接中原经济圈的产业链条,让自己更像一个中原城市应有的气质。就目前晋城的产业基础和环境,仅靠晋城自己去打造一个能代替煤炭产业量级的产业链恐怕太过于吃力了。

越观察发达地区的发展,越为晋城的未来担心,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晋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没有形成,从上到下传统的惯性思维和只有挣钱激情而能力不够恐怕是晋城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不敢希冀晋城实现什么赶超战略,只要能让晋城紧跟中国崛起的脚步,赶紧跟上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我们就心满意足吧!内容来源:老吉观察

看完留个再走吧让我知道你来

版权保护说明:民声晋城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本文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jconeg

.







































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c/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