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开化寺是始建于唐代的著名佛教寺院,原址位于韩城昝村古镇东,盘河与汶水交汇处的黄河东岸,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黄河水位抬高导致原昝村镇整体搬迁,开化寺地面建筑逐渐毁坏消失,仅留遗址并《敕赐同州韩城县开化寺记》石碑一通、铁钟一口。开化寺存在千年之久而且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另一方面,则在于它的发展模式:它的“分公司”顽强坚持,保持了开化寺的影响力。
偶然间读到年著名历史学家何修龄发表的《应重视搜集和保护韩城县开化寺的流散文物》一文,遂起探寻开化寺之意.开化寺虽毁,但留给我们许多思考,如上寺下寺集团公司式的发展模式,北宋时期对宗教的管理制度对今天还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开化寺的前世
开化寺的始建于唐代,但建于唐代的具体时间,有不同的说法。《韩城县志》:“寺在昝村,唐敕建赐名弥勒下生寺,宋兴国二年敕改今名。”《韩城市志》没有开化寺的记载。《韩城地名志》:“开化寺,唐天祐四年()建,相传弥陀佛降生此地,故建寺纪念。”《韩城市文物志》:“昝村开化寺,原名弥勒下生寺,唐大中十四年创建,宋太平兴国三年敕赐开化寺,九年建成。”志书是由官方修订、比较权威的书籍,但是依然有不同的说法,更不用说民间传说了。但有一点可以基本确定,开化寺始建于唐。唐代是佛教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韩城兴建的佛教寺院很多,如庆善寺、圆觉寺、弥陀寺、竹林寺等,现存的开化寺铁钟上也保留有众多寺院名称。
开化寺原名弥勒下生寺,始建于唐,北宋初期进行过扩建,这次扩建规模应该比较大,据韩城文物志:“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年)王文选确志兴修,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年)六月敕赐开化寺,太平兴国九年二月建成。”这次扩建留下的《敕赐同州韩城县开化寺记》是关于开化寺目前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碑文中对建成后的开化寺胜状是这样描写的:“故得云阁星飞,桂宫月满,罗汉半千之尊堂,僧室百间之正位,并皆周毕,悉具精严。其寺址也,东连浩渺,西接巍峨,前临碧沼之溪,后枕素岗之峤,焕然精刹,洁朗金田,非道力无能感化,非达信无能葺修,可以六事功圆,三坚福永,四生承益,九有霑恩,荫润十地之方,名光万古者矣。”因记曰:“可大可久,恒固恒芳,福润无穷,永资尘劫”。韩城地名志:“占地20多亩,分东西两院,有座殿四座,佛殿两座,和尚曾多至多人。”是韩城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不过开化寺的建设并没有就此止步,一直延续到清代。开化寺后来的发展,并没有局限于开化寺这一区域,它将目光放到了韩城广阔的西部山区,通过“西部大开发”,建设了规模巨大的“下寺”,即后来统称为五池寺的东池寺、西池寺、南池寺、北池寺、中池寺。这一点可以从《重修开化寺龙凤山石佛洞记》碑文中找到证据。这五座分布在韩城西北部山区的寺院,与开化寺组成了上、下两寺的“集团公司”,寺院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寺院本身资产之外,还有以耕地、林地等为主的众多不动产,通过收租等形式保持寺院正常运转及发展。在上寺被毁后,下寺的五座寺院虽然也毁坏严重,但由于地处山区,还是顽强的生存着,延续着开化寺的传承和影响力。
开化寺在发展中,不仅形成了以上寺下寺为主要形式的“集团公司”,而且对集团公司的管理也有自己的模式。在当地的传说中,开化寺兴盛时,上下寺的和尚们日常流动量很大,冬天开化寺的人多,而到了夏天,山区的五池寺的人多,而当时的交通比较落后,为了方便人员流动,同时满足佛教教义的要求,所以,开化寺在上下寺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建设了不少规模较少的寺院,用作中转的需要。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人员在流动中休息吃饭等问题,同时又可保证僧人在流动中遵守佛教规范,不影响修行,起码正常的早晚课可以不受影响,还加强了对僧人的管理。这些用做中转的寺院中,现存最有名的就是普照寺,从普照寺的选址和建设规模来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没有明确的证据。不过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曾经开化寺的繁荣。
开化寺经历千年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其建设费用非常巨大。从现存的五池寺遗址及相关碑文来看,其建设的主要经费来源还是信众的捐赠。在西部山区中建设的五池寺及千佛洞等,因为施工条件非常困难,所需要费用应该比正常建设费用更高,而且这些寺院作为单体寺院来说,规模都非常大,因此,开化寺筹集资金的能力以及日常管理水平应该较高,由于缺少相关资料,我们还不能深入研究。所以将之比喻为集团化的公司管理,有利于我们理解。
二、开化寺的故事
隋唐时期是佛教发展比较兴盛的时期,仅韩城就兴建了大批佛教寺院。为什么这一时期佛教兴盛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它比较会讲故事。一个公司要拿到风投的资金,就必须有一个好听的故事,有故事就能吸引来资金,有资金不愁不发展。
开化寺的官方故事是弥勒佛降生。
相传弥勒佛降生此地,故“唐敕建赐名弥勒下生寺”。“弥陀佛降生此地”这样的祥瑞的确是一个动听的故事,让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也颇为心动,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投下了天使轮投资,建寺院以示纪念。可惜此祥瑞原来是超度唐王朝而来,这轮天使投资虽然不能说失败,但总体来说是不成功的,因为它并没有因此获利。
弥勒下生寺的投资人唐王朝消失了,无法拿到下一轮的投资,公司法人弥勒下生寺主持惠进的确是一个优秀的经理。大约六十年后,一位新的投资人出现,这就是宋王朝,惠进主持用什么样的故事打动宋朝两代皇帝,现在还不清楚,也许还是弥勒降生吧,非唐之祥瑞而是宋之祥瑞,从宋太祖时期的扩建到宋太宗重新赐名为开化寺,惠进主持的融资看来是成功的,新的投资人还给公司改了个新名字,弥勒下生寺从此变为开化寺,管理体制也由个体户向公司化转变。
开化寺的民间故事是石头开花。
《韩城地名志》:“宋太平兴国九年(),因相传盘河中冲下来的石头至此注入黄河化为沙砾,宋太宗遂将此寺命名为开化寺。”盘河虽然是韩城第二大河,但是无论是其流域面积还是水量,相对来说还是很小,即使能冲出石头,也很难冲到开化寺这里。所以另外一个传说则更美丽:黄河水出龙门后,从峡谷中冲出的大量巨石在盘河口突然不见,人们无法解释这一神奇现象,说石头开花了,弥勒下生寺正好位于石头开花的地方,故名开化寺。开化寺南原上有村曰化石村,是其旁证。但化石村据《韩城地名志》记是因为村中有五色化石之故而得名。所以不论是弥勒降生还是河中石头开花,都是美丽的传说,都是可以拿来去融资的故事,因而成就了开化寺千年之辉煌。
开化寺的名人故事是马自强。
任何名胜都与名人联系。开化寺除了与皇帝这样的知名投资人有联系,而且还与文人有联系,这个故事在民间可能流传不多,但文人们可不会忘记。何修龄《应重视搜集和保护韩城县开化寺的流散文物》一文中特别提到开化寺“内有明马文庄诗”。这是一个名人。马文庄指马自强,字体乾,同州人,嘉靖二十二年进士。大学士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卒诏赠少保,谥文庄。《明史·二一九》有传。明马文庄诗指开化寺内有明马自强诗《三月晦日开化寺阻雨听僧吹笙》:“遥岗胜地俯河湄,祗苑崚嶒对岭披。春去花间红敛色,雨来村外绿生姿。龙门咫尺还相阻,祥榻弧清剩有思。不谓惠休能爱客,瑶笙故上梵楼吹。”明代关中进入中央管理层面的人比较少,马自强是因为张居正丁忧而接其班进入管理层:“(明代)关中人入阁者,自自强始。其后薛国观继之。终明世,惟二人。”另一个薛国观,正好是韩城人。
开化寺自创故事是“天祐十七年”。
《敕赐同州韩城县开化寺记》碑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碑文最后有“自天祐十七年庚辰之岁先曾崇建”句,“天佑”是唐昭宗李晔和哀帝李柷共用的年号。时间是从年闰四月到年三月,共计4年。这是唐朝的最后一个年号,昭宗李晔开始使用天佑年号,天祐元年八月唐哀帝李柷即位沿用天佑,天佑四年三月李柷禅位于朱温,唐朝灭亡。天祐作为年号只存在了四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天祐十七年之说呢?开化寺的建设、命名、立碑等应该都是在官方同意下进行的,而且宋初距唐亡不过数十年,撰写碑文的人,名字从碑文上虽然看不清楚,但作为中条山上方灵峰寺沙门,应该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然他的碑文怎么能通过宋朝官方的审核?他为什么不用“后梁贞明六年”这个年号,而创造性地用了一个不存在的“天祐十七年”的年号呢?这其实给我们研究韩城历史提供了一点线索。
唐亡后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唐所禅让的后梁,建都在开封,其实统治范围非常有限。而碑文这样写,应该是说明后梁的统治范围没有到达韩城,当时的韩城应该是一个梁、晋、歧等多方统治的空白地带,当军阀们忙于争地盘时,特别是梁晋之争相当激烈,可能给韩城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在出现权力真空的情况下,当地人继续沿用旧唐年号也有可能,撰文者依据实际情况撰写,才有了所谓的“天祐十七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的北宋政权对后梁政权的正当性并不认可,因而认可了沿用唐代年号的做法。
三、开化寺的今生
何修龄提出《应重视搜集和保护韩城县开化寺的流散文物》,是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如果仅从昝村开化寺来看,开化寺现在有明确记载的流散文物有二:一是现存韩城市博物馆的《敕赐同州韩城县开化寺记》碑,二是现存韩城市烈士陵园的开化寺铁钟。但是如果考虑开化寺下院的五池寺和千佛洞等,则开化寺下寺的遗址及流散文物则要丰富得多。
《敕赐同州韩城县开化寺记》碑青石质,碑首身一体,通高厘米。正背两面中央各雕以佛龛,正面佛像五尊。背面佛像一尊,佛龛外雕以盘龙。碑身正背两面镌文,两侧面线刻花纹图案。正面碑文共22行字,是研究开化寺及唐宋时期韩城历史的重要史料。开化寺铁钟。铸于明宪宗成化九年(年),通高厘米。铁钟铭文不清,但还是依然还能辨认许多人名官名,寺观村镇名称等,对研究韩城地方历史也是重要的史料。
作为上寺的开化寺留下了一块石碑,一口铁锅,一首诗歌,一片废墟,不同传说。但是它的下院还留下了众多的遗迹,西池寺、中池寺的主体建筑还保留不少,五池寺在解放前还是游击队的临时居住场所,留下了不少红色故事,注入了红色基因,这些在山区的寺院遗址和红色教育基地,成为许多文史爱好者,驴友们非常喜爱的场所,他们的光顾,又一次将开化寺带入到人们的视野之内,生活之中,他们的今生还有不少可能。
四、从开化寺碑看宋代的宗教管理
《敕赐同州韩城县开化寺记》碑文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其中一些信息反映同北宋时期对宗教管理的做法,对今天我们做好宗教管理依然有借鉴意义。
从碑文我们发现,宋代对佛教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敕赐同州韩城县开化寺记》碑阴上部碑文:“敕据分拆到先存无名额寺院等,宜令本州除未胜任得名额外,其余寺院各依前项名额,书勒悬挂者数内,韩城县弥勒下生寺在昝村社界.”“敕赐开化之寺为额者。”首先是对宗教场所进行过普查,所以才能提出对于制度健全的寺院,依照原来的体系进行管理,对制度不完善的重新命名并健全管理体系。弥勒下生寺应该属于需要重点整治的。它的不健全可能是建筑受到毁坏,无法正常发挥宗教作用,当然也有可能是当时的住持惠进争取了朝廷的建设指标,所以官方组织对其进行了维修、扩建,同时皇帝还重新给寺院进行了命名。不论是弥勒下生寺还是开化寺,它的建设命名其实都得到了唐或宋朝廷的批准,敕建敕赐等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得到官方的批准,拿到了官方的批文,更名开化寺更有明显的加强管理的含义。寺院的创建、维修、命名及管理人员的任命,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负责审批的,地方政府是没有这个权力,只有逐级上报,等待批准。这种统一管理有利用对宗教政策的宏观调控,将宗教发展保持在一定度的范围,是充分发挥宗教作用的前提条件。
对待宗教的管理也是国家宏观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宗教的统一管理,保证宗教的教义与国家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这是国家给宗教划定的生存红线,我们可以看见,即使在佛教非常兴盛的唐代,也存在过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佛教触碰到了国家治理的红线。通过宗教补充国家治理特别是法律的不足之处,也就是说宗教承担了传统道德教育教化的一部分功能,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如果运用得当,对社会和谐是有益的,是对法律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点上,宗教的目标和国家的目标是一致的。
宗教的发展要遵守国家的法律,维护国家的尊严。《敕赐同州韩城县开化寺记》对寺院悬挂匾额及维护匾额的尊严提出了具体要求:“敕命指挥于本寺门前如法悬挂牌额,仍需常切爱护,不得别致污损者。”一是寺院悬挂牌额必须依法悬挂,开化寺是敕赐,牌额是国家意志的象征,是一种批准文书,所以出于对国家权威的尊重,不能随意。二是要对牌额保持尊重,就如同今天我们要求对于国旗、人民币等国家象征物尊重一样,这是一种对国家认同的教育体现,三是不得别致污损者,这是具体要求了,如同今天我们的目标责任书一样。这些具体要求刻在了碑的背面,而且明确了一众责任人的职责,这种严肃的做法与许多记事碑有很大区别,反映出宋代的宗教政策特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