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脱贫攻坚新答卷
曾经,受各种条件限制和因素制约,沁水成为了贫困县,戴上了“贫困帽”。进入新世纪,沁水经济迅速腾飞,近年来县域综合指数连续排名全省前五。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一个个“贫困”字眼,让我们沁水人听起来闹心,想起来揪心。
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打响脱贫攻坚战,年脱贫摘帽,沁水走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践行庄严承诺,实现历史跨越,这是争气战、荣誉战、翻身战。
脱贫攻坚,不仅要“打赢”,更要“打好”,不仅注重减贫速度,更注重脱贫质量;不仅注重找准帮扶对象,更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不仅注重外部帮扶,更注重激发内生动力;不仅在数字指标上脱贫,更注重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绣花”功夫有多深,且看沁水“绣”出的新答卷。
“小小一封感谢信/尽显干群鱼水情/历山脚下/沁河岸边/脱贫攻坚使命在前/党员干部重任在肩/斩断穷根/誓甩贫帽/我们众志成城/小康路上不落一人”——这是全县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使命呼唤担当。这一年,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43个县直有关单位、14个乡镇主要领导挂帅,54名第一书记、支工作队名工作队员驻村入户,28名处级领导包14个乡(镇)28个村、89个县直单位驻82个村、名党员干部结对贫困户。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沟通协调,脱贫攻坚工作周调度、旬检查、月通报,攻城拔寨,强力推进。县委书记原光辉、县长侯贵宝,安排部署、走访调研、分析研究、督促落实,在产业现场、项目工地、乡村田野留下了不懈的足迹。
用产业扶贫作解铺百姓增收之路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强劲动能,也是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这一年,政府投入资金1.3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个,让户贫困户斩断穷根,28个贫困村实现了“有稳定产业、有合作社、有带动主体,户有项目,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增收技能”“五有”全覆盖。
龙港镇固镇村的光伏发电,中村镇的北庄休闲生态综合园区,土沃乡岭东村的鹌鹑养殖,胡底乡贾寨村的香菇种植,樊村河乡樊村村的油用牡丹,端氏镇山泽村的万亩杜仲,十里乡的连翘黄花,以及杂粮加工、药材种植、乡村旅游……
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养则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村子念一本经,正是有了这一个个产业的强劲带动,让全县的老百姓底气十足,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信心满满。
用易地扶贫搬迁作解百姓挪出“穷窝”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贫困山区,易地扶贫搬迁使贫困群众彻底挪出“穷窝”。这一年,政府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流程,克服工期困难。半年时间,13栋靓丽的安置楼拔地而起,彰显了沁水毅力,书写了沁水速度。
从张村乡敲响沁水易地扶贫搬迁分房第一锣,24个集中安置点,户人拿到了新房钥匙。
政府统筹整合扶贫移民与农村养老政策资金,对乡村两级的闲置学校等场所进行翻修改建,建成了8个“幸福大院”,这样一来,既利用了农村闲置资源,又解决了五保户、低保户和深度贫困人口户人的移民和养老问题,让贫困群众搬出了新生活,搬出了新希望。
用生态优势作解变绿为宝助脱贫
“绿色生态”是沁水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小V刚刚获悉,近日沁水又荣获了“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这是此次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贾寨村的贫困户张树青当上了护林员,每年可实现增收1.2万元,每天小红旗一插,大喇叭一喊,骑着摩托就奔了小康。
这一年,沁水投入生态扶贫资金万元,带动贫困户人脱贫、人增收。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社员人,带动人脱贫、人增收;退耕还林涉及贫困户户人;森林管护聘请贫困护林员人,带动人脱贫、人增收;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扶持贫困户户人;油用牡丹、杜仲、双季槐等特色经济林带动贫困户65户人实现脱贫增收。
“林+蜂、林+菌、林+药、林+畜牧、林+苗木花卉、林+旅游”的大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沁水的独特优势,不仅圆了沁水的绿色梦,更拓宽了老百姓的小康路。
用教育扶贫作解让孩子们阳光成长年夏天,在各寄宿制小学的公示栏里都有这样一个标题“5x+3y”,这可不是一道二元一次方程式,而是一周丰盛的营养餐。“5x”是周一到周五早餐有蛋有奶,“3y”是周二到周四午餐有肉有水果。“学校的饭比家里的饭还好吃”,这是贫困家庭孩子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
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杂费全免;实施18项扶贫工程,资助在校贫困生人次;通过技能培训,个贫困劳动力得到提升。高职生每人每年可获得元资助,大学生将给予一次性元学费资助。对深度贫困人口资助力度更是进一步加大,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贴元,大学生除享受相关资助外,再一次性补贴元。
“普惠+特惠”,“补助+资助”,成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最好诠释。
用社保兜底作解脱贫路上不落一人政府兜底,保障民生。这一年,沁水高标准实现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将农村低保线提高到每人每年元,比省里划定的标准还要多,小康路上我们不落一人。全年农村低保户人纳入建档范围,发放低保金.4万元;五保户户、人纳入建档范围,发放五保金.2万元。
为了让深度贫困人口能如期脱贫,县财政安排深度贫困专项资金万元。其中万元用于资产收益扶贫,92户人人均兑现分红元;万元用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各类保障。“七环联动”、“九条措施”让深度贫困人口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生活的更温暖、更幸福。
用健康扶贫作解化因病致贫之难“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老百姓的话里,透着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分无奈。固县乡石泉村老卫今年11月医院住院,总计元的住院治疗费用,通过一站式结算平台,普通医保报销元,大病补充保险报销元,“”兜底保障元,享受政府出台的提高报销比例政策后,又再次报销元,最终实际支付费用为“0”元,等于看了次病一分钱没掏。
对不管是县域内还是在县域外住院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施“三保险三救助”,除基本医疗保险外,还增设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和“”兜底保障,县政府在此基础上对贫困人口住院再提高10%的报销比例。贫困户老卫就是在县域内就医时,享受新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作为全省健康扶贫示范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保参保率达%,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县域内的所有医疗机构都专门为贫困群众配备了专用病床和专用病房,看病时还可享受到医疗扶贫“绿色通道”和“一站式”结算。家庭医生“双签约”覆盖贫困户户人,为服务群众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用金融扶贫作解为百姓致富“造血”端氏镇必底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贫困户通过“五位一体”金融扶贫,贷款入股新大象集团发展生猪养殖,荒山沟渠变坦途,万头猪场平地起,年11月26日,首批分红每户贫困户半年分得元。
深入推进“五位一体”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截至年12月15日,全县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03万元,超额完成全年扶贫小额信贷任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3人增收。
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依托产业项目,以资金为纽带,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模式,让他们摇身一变,股民变股东,资金变资本,年底坐等分红,小日子妥妥的。
这一年,全县共按程序退出贫困户户人、贫困村11个,累计退出贫困户户人、贫困村28个,未脱贫户人,全县贫困发生率现降至0.83%,贫困村退出率达到%,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全部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这一年,光伏发电照亮了老乡的脱贫路、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易地搬迁搬出了好日子、孩子们吃上营养餐、社保普惠没落一人、老百姓有了家庭医生、贫困户变成小股东……20项专项行动这一套组合拳,拳拳精准、拳拳给力,斩“贫魔”,挖“穷根”,小康路上,干群同心,一个不落,一往无前。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xc/1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