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城市 >> 晋城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陇头流水争鸣箭子川太原府与街亭古战场

来源:晋城市 时间:2021-8-7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箭子川太原府与街亭古战场

陇头流水

大江东去,逝水未绝。浪花淘尽,浊酒去尘。

三国的烽烟早已掩埋于岁月深处,而承载着历史的古城太原府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太原府位于张家川县西部的大阳镇箭子川,距县城约15公里,从县城坐车向西到龙山镇,再从龙山镇向南过疙瘩川遗址,至云台山下,即可进入古城遗址范围。现在的大阳中学便是太原古城的核心位置。从太原城继续向南,即进入清水峡谷,翻桐岭湾,可到清水县城和天水,是旧时从张家川去天水的主干道。

太原城是一座北高南低的半圆形连山城,轮廓至今清晰可辨。年6月,经考古工作者对出土古钱币、兵器和陶器等文物的鉴证,确定太原城当属汉代城邑,是略阳川(今陇城一带)南通天水古道的咽喉要地。因战乱频繁,在这条古道上发现了许多散失的箭簇兵器等遗物,故后人又将太原城一带称为箭子川。

如果以太原古城为中心,向外辐射,方圆共有六大历史文化遗存和考古发现,分别为太原府、梁堡、刘山村高家墓葬群、云台山禄芸寺、连柯县古城遗址、疙瘩川遗址和街亭古战场,目前,除了云台山禄芸寺的钟声至今绵延未绝和梁堡的城墙依然高耸之外,其余遗迹早已被历史的尘烟掩埋殆尽,但生活在这一带的百姓们,仍然以“水淹太原府,带了连柯县,冲走半个城。”这句口口相受的传说持守着那份对家乡昔日繁华的念眷,太原府这座千年古城,也因此在人们的述说中愈加明晰,愈加宏伟。

太原城的筑造与流传千古的“街亭战役”息息相关。公元年春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响应蜀军,同时魏将姜维投降诸葛亮,关中震惊,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坐镇长安,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令大将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遣马谡为前锋,到汉蜀咽喉之地街亭设防。马谡当年三十九岁,正值壮年,其时正受诸葛亮器重,军中大事,常与其商谈,聊到酣处,甚至通宵达旦。马谡熟读兵法,胸有才华,当年诸葛亮率兵南征孟获,就是马谡献计“攻心为上”,才有了诸葛七擒孟获的传奇佳话,但马谡为人刚愎自用,孤傲清高,又因为受诸葛亮器重,自然虚妄而眼中无人,但他从未担任过主将,从未独立守过城池,刘备生前曾劝诸葛亮“此人不可用”,但诸葛亮欣赏马谡才华,并未听从刘备建议。同马谡一同镇守街亭的还有副将王平,王平从军征战多年,有着十足的战场经验,但王平一字不识,当马谡观察地形后要将主力驻扎在山上,采用“依靠南山,不下据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计谋,王平认为不可行,连连规劝,但马谡觉得一个文盲怀疑他的军事才能,有失体面,就将王平支开,让他到下游另寻地方扎营。等张颌领兵前来,先用一千余人的小分队,切断马谡与王平之间的联系,然后派人断马谡水源,下令火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王平命令士兵鸣锣佯攻,张颌生怕有伏兵,便领军撤退,王平才得以收拾残局撤退,街亭失守。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从此夭折,再加之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街亭之战的古战场范围,长期以来备受史家争议,一说为今秦安县陇城,一说为今张家川县龙山镇。但据史实考证,陇城为街亭古战场的可能性既无史料支撑,又无合理逻辑,因而,街亭之战就必然和龙山镇、疙瘩川、箭子川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

首先,从常理判断,曹魏时,在陇城设置略阳郡,下辖连柯县,其时龙山镇、箭子川一带至清水峡谷都属于连柯县管辖范围,从大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陇城,龙山,大阳、松树等都属略阳郡管辖,略阳郡为曹魏边界上的一座重镇,马谡守街亭时,略阳郡是否归顺蜀军,尚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情况不外有二:倘若已经归顺,作为诸葛亮参军的马谡也不会昏聩到要在自己的城池附近露宿扎营,而即使这样做了,那么街亭失利后蜀军溃退,马谡就只能退回略阳郡城内坚守,再无退路,而不可能狼狈逃回成都;倘若没有归顺,马谡又怎么可能会在敌人坚守的略阳郡门口驻扎而等待张颌的大军呢?纵使马谡仍旧坚持如此,那街亭之战就不是“守”,而是“攻”了,所以,不管略阳郡是否归顺,战场就不可能在一座繁华的大都市里或者门口进行。其二,从地理意义上来讲,既然是街亭之战,战场就应该是在街亭,而亭作为秦汉时期最为重要的基层行政区,和现在的乡镇十分相像,而陇城镇是古略阳,为郡治,自然和亭的概念冲突,要强调的是,汉时地名,以城命名,陇城自然是略阳城,亭不在城内,故而,街亭就一定是略阳郡连柯县下辖的一个行政地名,与陇城毫无关联。其三,从战场的角度来讲,尤其是街亭之战,存在着马谡和王平两方阵营,且分开驻扎,所以,战场就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有着宽泛的概念,从史料分析,当属今龙山镇西梁山脉,其时张颌派兵围攻马谡,自然是在山的两侧布兵,因而战场范围将会涉及到龙山镇西北方向汪堡西川(即苗圃园遗址)到韩川一带,而另一侧则是龙山镇西南方向冯家原到西沟一带,西梁山则是街亭的主战场。从历史大局来看,诸葛亮的本意是如果街亭能坚守到蜀军主力在中原站稳脚跟,能和魏军正面相持,张颌的部队自然首尾难顾,不得不退,街亭也就再无坚守的必要,而诸葛亮自己也十分明白,街亭难守,为了控遏蜀军入境的最佳捷径,曹魏必然会用猛力迎击,如果驻兵川道,马谡率领的蜀军前锋自然抵不过张颌五万大军的汹汹掩杀,注定是一击即溃,而驻扎山上,又有被其断水源粮草的危险,所以,这场战役从一开始的布防上,势必就要想好退路,从且战且退中来拖死魏军,那么,如果王平的一个小分队驻扎在东边的韩川一带,当张颌的部队抵达时,王平将是第一个和魏军正面交锋的部队,这与历史事实相反,因此,王平必然驻扎在西梁山西边今龙山镇西沟一带,为马谡后援或侧应,当马谡败北逃跑,王平才能让士兵鸣鼓设布疑兵,吓退张颌,收拾残局,为其掩护。

所以,街亭古战场一定是在今龙山镇属实,其主战场在西梁山。而旧时龙山镇多数时候归略阳郡(陇城)管辖,因而才有混淆。

还有另一个说法也值得探究,麦积区的街子一地,也有街亭古战场一说,从蜀军的军事分布来看,咋一看,倒猛然有些可能,但问题是诸葛亮出祁山,天水已属于蜀军,而且是蜀军主力部队,此时魏明帝曹睿又在长安坐镇,魏蜀两军主力隔秦岭相望,因而让马谡在街子布防,就有些多此一举了。而马谡驻扎龙山(街亭),则是为了防御从关山而来的张郃。张郃胜,则能沿着龙山——箭子川——桐岭湾到麦积,与曹睿大军两面夹击诸葛亮,这正是诸葛亮所担心的。所以,街亭就一定在龙山。

马谡败逃时,恰好从今龙山镇西沟村向箭子川一路南去,翻桐岭湾到达天水,因畏罪不敢面见诸葛亮,遂直接返回成都,后被诸葛亮斩首。此后,魏明帝在张郃的建议下,在桐岭湾前方平缓之处,也就是箭子川,重兵设防,建太原城,扼守清水峡谷。《宋史》对太原城的功能有详细记载,称其“不列诸县治,实为防番镇将戌守之城。”也就是说太原城为军事基地,官方称为“太原府”。城后有山曰“粮堡”,为囤积粮草之地,因在山梁之上,“粮”通“梁”,故而今称之为“梁堡”(今梁堡村)。城墙周围的地名,如今仍然以“歇马店”等与军队相关的称呼命名。

梁堡位于太原城的正后方,堡外山崖直立,地势险要,与太原城连通,易守难攻。宋时因山洪冲击,与太原城一起受损,清同治年间,因陕甘回民起义,复又铸造,保存至今,现在仍有百姓居住,为张家川县境内保存最为完整且正常使用的唯一古堡。

考古挖掘发现的大阳镇刘山村高家墓葬群,位于大阳镇刘山村高家大队的二级台地上,距太原古城外墙约2里地。墓地地形以前为缓坡地,现在为梯田地,渠子河从南面经过,绕太原古城与城前的清水河交汇。该墓群从民间被盗的兵器、护心镜、盔甲等器物来看,当属汉代将士墓葬,为太原城驻军的烈士公墓,这也是对太原城为军事基地的一个有力佐证。

距太原城东北约5里地的今连柯村,即是古连柯县县城所在地,与太原府仅隔着清水河,咫尺相对。连柯村内大大小小的墓葬随处可见,从目前出土的文物考证,确为与太原府同一时期的汉代遗址。地处太原古城和街亭古战场之间的疙瘩川遗址便是连柯县古城的有力佐证。

疙瘩川遗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甘肃省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墓群位于太原城东北1.5公里处的山前二级台地上,西距大阳镇闫家村约米,北以大阳公路为界,南邻龙山镇连柯村,即古连柯县遗址,西南又靠大阳镇河李村,东西米,南北50米,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发现墓葬20余座,大多为土坑墓,也有少量积碳墓和砖室墓。砖室墓为穹窿顶,土坑墓填土大多为粗夯,在部分盗洞口发现人骨。在墓群中采集有大量的绳纹灰陶片,有口沿、器低,可辨器形有灰陶罐,外饰白衣。经文物部门考古研究为汉代墓群,疑为汉代连柯县百姓的城外墓地。

太原府前有清水河,后有供应补给的粮堡,西有桐岭湾要隘,东北有连柯县,再往北,又有略阳郡(今秦安县陇城),太原府与连柯县、略阳郡形成掎角之势,相互支援,阻断了蜀军从天水郡北伐的最佳捷径。其后约百余年,太原府声震陇西,名噪一时,后经朝代更替,又几经兴衰。

据民国《清水县志》记载,宋代有一个平章(也就是地方官)叫段伟的又重新筑造太原城,将街亭更名为断山,建断山城,二城与略阳川一带大的九座古堡相依相傍,以聚落、防卫与治所为一体。明《秦安志》记载:“东北二十里曰断山(今龙山镇),迤南有古城二,不知其名,或以为阿阳县,然去陇不甚远。”说的就是太原城和断山城。北宋末年,太原城被一场洪水湮灭殆尽,太原府与连柯县古城昔日的繁华瞬间化为乌有。而“水淹太原府,带了连柯县,冲走半个城。”中的连柯县指的就是连柯县古城,半个城指陇城古城东城门。

民间有一个流传深远的传奇故事,为太原府和连柯县的洪水之灾更是添加了一层神秘色彩。相传,大水来临之前,连柯县内人流熙攘,商市井然,一派繁华,有一位道人模样的老头,一手拄拐,一手拿梨,不停地喊:“梨”,一会儿换成桃,又喊:“桃”。众人皆不在意。有一位长须白发的老人领着年幼的孙儿在古城赶集,白发老人觉得奇怪,就问那老头:“你拿着一个桃子,一个梨,这样叫卖,怕是一天也卖不出去。”老头说:“有缘者自见。”白发老人说:“看你这样叫卖也不是办法,不如将你的桃子和梨买与我们爷孙,天气炎热,正好解渴。”那老头笑而不语,遂将桃子和梨给了爷孙两人。爷爷待要付钱,孙儿突然眼前一黑,说:“爷爷你看,街上每个人身上都插着黑旗子,就我们没有,好奇怪。老人十分惊讶,抬头细看却没发现什么异样。孙儿又说:“爷爷,我们到山顶上去看看吧。”老人执拗不过孙儿,转身想问那老头,老头却早已不见踪影。爷爷无奈,只好和孙儿往山上走。刚要上山,天色骤变,待到半山腰,忽然天崩地裂,清水河上大浪滔天,只见汹涌的河头上两只羝羊抵角打架,每跳一下,巨浪就跟着高涨数尺,太原城和连柯县顷刻便被洪水淹没,爷孙二人幸免于难。他们站立的半山腰被后人称为白头咀。

太原城随逝水而亡。明朝后期,百姓为了镇压阴邪之气,便在太原城旧址上修建寺庙,因为整个寺庙没有采用木头,故名“无木寺”,因“乌”通“无”,后世又称为乌木寺。传说主持是一位来自东方属兔的高僧,他的出现就使乌木寺更显神秘,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说,乌木寺无木,而按照八卦天干地支的方位配置,东方甲乙属木,兔在地支中是卯,而卯又在东方,属木,这就平衡了乌木寺的五行,让本来无木的乌木寺有木,相生相克。乌木寺一度香火鼎盛,香客众多,每逢庙会热闹非凡。清代末年,乌木寺日渐衰败,百姓为了祈求一方安宁,便在太原古城对面的云台山上重修寺庙,起名禄芸寺,将乌木寺的佛像整体搬迁到了山上,乌木寺只剩下一具空壳。文革期间,要在古寺基础上修建学校,乌木寺被彻底摧毁,禄芸寺也惨遭重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箭子川百姓再次自筹翻修禄芸寺,修建大雄宝殿及两侧的太白星君、关公、孤魂真君、送子娘娘等五大主体佛殿,后又在院外修建观世音菩萨殿,禄芸寺日趋完善,因着云台山的险峻,再加之寺内绿翠幽深,清新有序,禄芸寺现已成为方圆百里的佛道宗教胜地。近年来,大阳镇在注重绿化山体、辟路硬化的同时,又在禄芸寺下的二级台面上修建了以云台山戏场为主体的云台山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太原古城也在禄芸寺的钟声陪伴下日渐焕发新的光彩。

____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敬请担待。本文为争鸣文章,一家之言,如有论辩,可将反驳文字发至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chengshizx.com/jcsly/19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